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国内 >>  正文

从线下到线上 大数据让社区工作有了"靶向定位"

发稿时间:2018-02-13 11:59:00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中国青年网

  2017年11月9日,临汾路街道与上海数据交易中心签订了一份《大数据与创新社会治理框架合作协议》。一个月后,临汾路街道“民情日志”数据应用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如今,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这个集大数据收集、分析与应用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化平台,已经在临汾街道实施精准民生工程的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去,我们在走访或工作时,都要带着笔记本,随时记录走访信息,回来后还要补台账并保存。现在就方便多了,走访时只要带个手机就可以了,不用担心数据遗漏,走访后也省区了整理信息的麻烦......”一说起“民情日志”系统带来的方便,临汾路299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俞烨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事实上,不仅是俞烨,临汾街道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享受着大数据为工作带来的便利。如今,每个走访的工作人员的手机里都有了一个APP,上面会每月推送当月的走访任务。在任务中,详细记录着需要走访家庭的成员信息,方便工作人员走访前提前了解。APP内还有随访问题、记事本等功能,走访人员可以随时修改更新被走访家庭的状况。走访结束时,数据会被上传到数据中转站进行保存,再也不必等回到办公室再整理了。另一方面,“民情日志”数据应用中心的后台则可以实时监测到辖区内每一个居委会的走访频次情况,随时根据走访情况对居委会进行督促管理。

  作为临汾路街道党工委探索大数据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载体和系统创新,“民情日志”数据应用中心的“本领”着实不小。集开放性、时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它,正逐渐成为临汾街道辖区内全体居民的“大管家”。记者在“民情日志”数据应用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数百条与社区相关的信息正在不断滚动着,实时显示着社区的状况。据了解,投入使用至今,“民情日志”已收集到数据约在70万条左右。除了居民区干部走访上传的数据外,居民在街道事务受理中心办理事务时的数据、街道各个条线部门的业务数据、街道居委会收集到的数据等都会被汇总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而“民情日志”系统则会将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并将它们一一分类。

  “这些被收集到的数据,会形成‘三大标签’,即身份标签、服务标签和管理标签。”“民情日志”数据应用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身份标签、服务标签都是标注在居民个人,例如居民是否是党员或是否是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等。像一些有着多重身份标签的居民,比如既是残障人士又是低保家庭的,我们的社区干部就会更有针对地加强联络服务;管理标签则标记在居民的房子上,可以看到是否存在违章搭建等不文明行为。”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精细化的管理和分类,让他们在工作中可谓“如虎添翼”。就在不久前,“民情日志”系统就帮助一个社区幼托点找到了合适的位置:这个幼托点原本计划建在临汾路上,但大数据显示,在汾西路东段的幼儿明显呈现红色密集状态,而临汾路上的预选区域则呈老龄人口居多的趋势。因此,这个本来计划临汾路的幼托点就被搬到了更适合它的位置。工作人员表示,最近他们正在分析社区中的“悬空老人”(即60岁以上,居住在多层三楼以上,没有电梯的房子中的老人)分布图,计划为一些老人的房子加装电梯,以改善他们的出行情况。

  如果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那么对于民情的掌握和研判则是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基础。居委会作为服务居民的“最后100米”,没有对居民情况的熟悉就无法开展工作。如今,依托大数据处理和应用的民情日志系统,让走访有了底,让数据有了腿,在把日积月累的经验量化成了可分析的数据的同时,也把社区工作人员从过去繁重的记录工作中解放出来,既提高了数据记录效率,又在时间的纵轴上沉淀了数据变化,减少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从中获益的不只是社区工作人员,更是千千万万个社区中的普通居民。(邬迪)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