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国内 >>  正文

南京首家民间抗战博物馆:“为了纪念每一个不屈的中国人”

发稿时间:2017-12-13 13:26:0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青年网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左)接过侵华日军士兵武藤秋一之子田中信幸(右)写的道歉信。 博物馆供图

  “我的父亲武藤秋一,作为日军第六师团的一名士兵参加了针对南京人民的侵略加害行为,对此我表示深刻的反省和谢罪。”

  12月12日,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前夕,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从一沓史料中找出一封道歉信,该信是由武藤秋一的之子田中信幸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写下的。

  就在两天前的12月10日,田中信幸将其父在战争中的信件、日记等300多件物品捐给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

  对于这些史料物品,吴先斌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一部分用于博物馆展览,一部分将用于学术研究,因为“这是控诉侵华日军罪证的实证”。

  自2006年12月,吴先斌从企业家身份转身投入南京民间记忆打捞的专职工作,创办无政府财政扶持的民间博物馆,已走过了11个春秋。

  在吴先斌看来,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崇高的理想、背负多大的使命,他只是将其视为“一项工作”,脚踏实地地搜集史料,并以平民的视角,向更多民众传播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历史知识。

  “民间博物馆的存在是国民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也与民间博物馆的丰富程度相关。”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认为,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从民间的视角去收集展示抗战记忆,可作为国家博物馆的补充,也是城市记忆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已受到南京学术界的认可。

  【澎湃新闻对话吴先斌】

  “种下历史之基因,结出历史之果”

  澎湃新闻 :什么样的经历促使您创办一家私人性质的抗日战争博物馆?

  吴先斌 :我祖籍安徽和县,1964年9出生在南京,一直跟父母生活在南京。8岁那年,外公带我去南京秦淮河边洗澡,在石头城桥边,外公告诉我,“当年日本人在这里杀过很多中国人”。这是我第一次听说那段历史,听后比较好奇。我想,外公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对战争有痛苦的记忆,所以触景生情说了这句话。

  第二次接触这段历史,是在1983年的冬天。那时候在南京大学电教室工作,在临近下班时接到一个电话,上级领导要求我留下来整理一盘从美国带回来的内部材料。

  在播放这盘磁盘时,画面中人物痛苦的表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我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教师、南京大屠杀研究第一人高兴祖那里得知,这是美国牧师马吉先生在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期间拍摄的14分钟短片。从此,这段无声短片一直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这就叫“种下历史之基因,结出历史之果”,所以就做了这个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澎湃新闻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个博物馆?您的文物是如何搜集来的?

  吴先斌 :这个博物馆2006年12月12日开馆,已经满了11周年。不过,在此之前,我就接触到这类史料,开始注意这方面的文物搜集。

  在早期,信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文物主要来源于旧货市场。那时候,几乎每个礼拜六、礼拜天,都是早晨4点起床,4点半赶到南京朝天宫文物市场,然后一整天就待在那里。随着网路普及,我开始在网上寻找文物,还有就是参加拍卖会。馆里的文物95%是个人收藏,主要是用以上三种形式,很少一部分是社会征集的。

  目前,现在博物馆有5700多件文物,我收集文物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要有文物信息的记载,让文物自己会说话,而不是仅靠旁边一堆文字来解释。

博物馆侧面悬挂1937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 澎湃新闻记者 邱海鸿 图

  “为了纪念每一个不屈的中国人”

  澎湃新闻 : 请您谈谈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筹办的经过。

  吴先斌 :1986年,我辞了南京大学电教室的工作,下海经商,做装饰生意,1992年在南京雨花区安德门开厂,成为华东装饰材料厂厂长。1997年,工厂达到发展高峰期,员工达到400多人,一年几千万元销售额。随着装修材料市场不断萎缩,我转向了金融行业,在2006年开始(酝酿)做博物馆。

  当年,刚好有厂房闲置下来,我自己设计、装修,搞文物陈列,其间也找了多位专家、学者为博物馆的主题策划、陈设提供建议。

  澎湃新闻 :您的博物馆让人印象深刻,感觉更注重个体和细节,在展览的内容里有反映南京市民的,也有反映中国士兵的,还有反映日本士兵的,此外不少勋章也在展览之列。

  吴先斌 :抗战的主要经过都是博物馆关注的对象,博物馆在南京,南京大屠杀是个重要历史事件,所以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南京,如果其他地方有涉及到抗战的重要文物,我们也会去收。

  我们博物馆主要以普通人在那场战争中的经历为主。这也是我们馆跟其他博物馆不一样的地方,或许其他馆展示的是一些宏观事件。我的馆是以平民为主要线索来展示,是为了纪念每一个不屈的中国人。

  访客超30万,大家越来越关注这段历史

  澎湃新闻 :办馆11年来,社会对博物馆认可度如何?

  吴先斌 :现在每天来的参观者平均有300人,接待访客已经超过30万人,党政机关、学生、市民、国际友人都来参观过博物馆,更多的是群众自发前来,学者也占很大一部分。

  博物馆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说明大家越来越关注这段历史。

  澎湃新闻 :在办馆的过程中,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吴先斌 :做博物馆11年,个人付出很多。这个付出,大家都理解为投了不少钱,其实很多事情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我从40岁开始做这个博物馆,到现在50多岁。这是一个男人最美好的年华,我最美好的年华给了博物馆。

  这是表象方面的,我没有办法改变历史,但历史改变了我。通过学习,我从历史的门外汉,到现在可以和历史学家一起探讨,达到了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目标。

  从个人内心方面来讲,在认知这段历史之前,我更多的是一个“愤青”。通过对战争困难的了解,对历史的学习和理解,现在变得更理性、冷静,不会盲从。

博物馆展出探访抗战老兵后留下的手印。 澎湃新闻记者 邱海鸿 图

  “办馆11年,压力越来越大”

  澎湃新闻 :您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说,“民间博物馆现在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收藏搞上去了,但是研究搞不上去。研究和收藏不能平衡。”现在这样的发展缺陷有改观吗?

  吴先斌 :没有,这个问题将在民间博物馆长期存在,因为民间博物馆没有雄厚的资金引进专家学者。我们现在的办法主要是加强跟高校的交流联系,参加高校的研讨会,借此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

  澎湃新闻 :请用一句话总结下11年来的办馆感受。

  吴先斌 :压力越来越大,这个压力来自资金、时间、精力的投入,更多的是来自资金方面,目前主要依靠我在其他方面的收入进行投入。

  澎湃新闻 :在压力之下,有没有想过找人合伙办馆?

  吴先斌 :从来没想过,这是一个不盈利的事。目前还没人愿意合作。这也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和爱好,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澎湃新闻 :脑海中冒出来过放弃的念头吗?

  吴先斌 :没有。如果放弃,之前所有的努力和坚持就前功尽弃了。

  澎湃新闻 :博物馆还有其他规划吗?

  吴先斌 :目前正在筹备开设南京保卫战展览,将展出300件文物,争取明年开馆。这个展览布展力求专业化、艺术化,让民众更了解这段历史。

  南京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是牺牲的将士值得缅怀和纪念,他们曾是这座城市抵抗精神的象征。(邱海鸿)

原标题:南京首家民间抗战博物馆:“为了纪念每一个不屈的中国人”
责任编辑:赵瑛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