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国内 >>  正文

16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京字第一号”南京大屠杀证据是如何被保存的?

发稿时间:2017-12-12 10:39:00 来源:央视网 中国青年网

  央视网消息: 我国在《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过程中,有一组鲜为人知的照片,这组照片于1946年转交给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这份重要的文献资料,当时被南京称为“京字第一号罪证”。

  这组被称为“京字第一号罪证”的照片。是1938年1月,当时年仅15岁的照相馆学徒工罗瑾,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来的日本侵略者拍摄的残忍杀害中国百姓的照片。

罗瑾看到日本人在杀中国人,心里特别愤恨,在照片冲洗过程中,他偷偷的留下来一套。

罗瑾挑选了16张照片,然后照片贴在本子上,并制作了封面。在封面上写了个耻字,画了个心在滴血。

  为了能把这份珍贵的照片保留下来,罗瑾将它藏在自己家的房梁上。几经辗转,又把它们藏在一个寺庙的墙洞中,可谁知照片不翼而飞!罗瑾担心引来杀身之祸,到处躲藏。后来照片被一个叫吴旋的青年意外发现,虽然吴璇不知道照片的来历,但是他知道这些照片的重要价值,又将它藏了起来。

1946年,吴璇将这本珍藏多年的相册交给了南京成立的国防部审判军事战犯法庭。

  如今,罗瑾、吴璇虽然早已故去,但他们当年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这组珍贵的照片,在《南京大屠杀档案》 申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央视记者 高伟强)

责任编辑:张博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