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新疆哈密市人民政府在哈密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十余年野外科考工作进行成果发布:大量3D翼龙蛋和胚胎化石在哈密发现,这也是全球首次发现3D翼龙胚胎。
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新疆哈密市人民政府在哈密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十余年野外科考工作进行成果发布:大量3D翼龙蛋和胚胎化石在哈密发现,这也是全球首次发现3D翼龙胚胎。
中新社北京12月2日电 题:科学家首寻3D翼龙胚胎 中国哈密开辟“翼龙公园”
中新社记者 张素
厚约2.2米的砂岩剖面被科学家小心翼翼地分成数层,他们发现有8层富含翼龙化石,其中4层含有翼龙蛋化石。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1日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人类首次找到三维立体的翼龙胚胎。
翼龙,这个地球上第一类飞向天空的爬行动物,早在距今6500万年前就已绝灭。由于翼龙的骨骼纤细中空,因而全球范围内翼龙化石十分稀少,翼龙蛋和胚胎化石更是罕见。1784年,意大利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近20年后科学家们才确认那是翼龙。
经过10余年连续的野外科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在新疆哈密戈壁上开辟出“翼龙公园”。
12月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新疆哈密市人民政府在哈密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十余年野外科考工作进行成果发布:大量3D翼龙蛋和胚胎化石在哈密发现,这也是全球首次发现3D翼龙胚胎。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汪筱林还记得,2005年在新疆哈密地区一次野外科考,同事们拾到几块又小又破碎的骨骼,没想到从此揭开翼龙重大发现和研究的序幕。如今,那里已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龙化石产地。
2014年,汪筱林团队在“翼龙公园”发现约40个同一属种的雌雄翼龙个体和它们的5枚蛋化石,将其命名为“天山哈密翼龙”。天山哈密翼龙属于大型翼龙类,成年个体的翼展可达3.5米,最大特征是头骨上发育明显的“头饰”,并根据“头饰”大小、形状和薄厚来鉴别雌雄。
除了汪筱林团队公布的哈密翼龙蛋之外,全球报道的翼龙蛋化石仅有6枚,并且大部分以二维压扁形式保存。中国科学家发现的三维立体保存的蛋化石让研究者清晰认识到,天山哈密翼龙蛋蛋壳是由一层薄的钙质外层和厚的壳膜内层共同组成的双层结构,与现生爬行动物如锦蛇的“软壳蛋”极为相似。
“这是翼龙研究200余年以来最重要和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国际古生物学界给予高度评价。
2016年10月,汪筱林带领的哈密科考队在野外考察时发现了长6米、宽4米、厚约1米、重达16吨的化石标本“翼之巢”。这是由百余件天山哈密翼龙骨骼及其10余件头骨为主组成的化石聚集体,是世界已知的最大、最重的翼龙化石标本。该标本上还共生保存数件恐龙骨骼化石——距今亿万年前,恐龙与翼龙曾共同“统治”地球。
资料显示,翼龙是地球上最早飞向天空也是唯一绝灭的飞行脊椎动物,因其飞行的需要演化出纤细中空的骨骼,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翼龙化石都十分稀少,而翼龙蛋和胚胎化石更是罕见。
如今,中国与巴西两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翼龙公园”抢救性采集了一件超过200枚翼龙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位一体保存的重要标本,帮助人们还原翼龙的繁殖、发育和生长史。
汪筱林兴奋介绍,首先证实翼龙具有群居的生活习性。“我们发现标本的地方很可能是它们繁殖产蛋地点。”他说,标本上已经暴露的翼龙蛋化石就有215枚,其中16枚确认含有胚胎。
其次是证明刚孵化出壳的“翼龙宝宝只会走,不会飞”。汪筱林说,在显微镜下观察保留胚胎的翼龙蛋化石内部结构,比较其骨骼长度,他们发现翼龙后肢发育速度比前肢要快。此外,翼龙宝宝的牙齿萌发较晚,所以可能无法主动捕食,需要成年翼龙进行喂食或照料。
第三是揭示了翼龙生长发育史。科学家们发现翼龙生长发育速度较快,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也各有特点,比如亚成年时骨髓腔停止生长。
科学家们还分析称,这些数量巨大的翼龙和翼龙蛋化石很可能经历多次湖泊风暴事件。即高能风暴在经过翼龙巢穴时,把翼龙蛋及在此生活的翼龙“带入”湖中,经过短时间漂浮聚集,再快速地将它们与分散的翼龙遗体一同埋藏。
汪筱林现在带领团队对哈密翼龙化石分布区进行更深入的野外科考。令他担忧的是,由于面积大、风沙大,翼龙化石风化严重,对重要化石的抢救性采集和保护是在与时间“赛跑”。科学家们希望尽快申报建立翼龙国家地质公园,从国家层面真正保护“翼龙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