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禄 图片来自网络
10月25日,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公布,这个大奖颁发给两位老专家。其中之一就是,我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有着“彭拍板”雅号的彭士禄。
“您为什么敢拍板啊?”协和医院住院部,科技日报记者向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前往颁奖现场的老人提问。
老人虽然身体孱弱但思维清晰,回答干脆利落:“懂行。”
核潜艇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最为先进的水下武器装备,它的心脏是核动力装置,核动力装置的内核是原子反应堆,因此,反应堆是核潜艇心脏的心脏,也有人将它形象地叫做“原子锅炉”,包括一回路系统等4个部分。
核反应堆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永茂与彭士禄相识于1956年,当年两人作为留苏同学,一起学习原子能核动力专业,后又一起参与核潜艇的早期设计。
周永茂对彭士禄的一次拍板至今印象深刻。
在进行核反应堆一回路压力设计时,最初方案中,设计人员将一个主要参数提议为200个大气压,该参数参考了当时苏联列宁号核动力船舶的设计资料。
“要得到一个比较合适的数据,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叠加法,将各种不确定因素叠加放大后确保安全,缺点是得到的数据会非常大;一种是统计法,综合平衡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但这种方法对决策者的技术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200个大气压的数值,周永茂也很理解设计人员的苦衷,因为核潜艇是高密级工程,当时又处于特殊年代,大家做事都小心翼翼。
但如果选择200个大气压,意味着冷却水温度压力高,而当时我国别说核装置,就是蒸汽轮机也只有90个大气压。
在彭士禄的主持下,最终200个大气压被降至某个较低数值。
“他不迷信国外的数据,如果当时头脑发热,估计到现在也设计不出来。”周永茂说。后来前苏联也证实这个数据存在错误。
核潜艇工程正式上马后,因为级别原因,彭士禄被任命为核潜艇工程的副总工程师,其实没有总工程师,实际上他就是总工程师。当时许多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都没有经验,大家对各种问题的意见分歧很大。这时,一个能集中大家的智慧、意见并做出决策的“总师”显得特别必要。
在核潜艇建造中,彭士禄大胆拍板的事例举不胜举。有人说:“彭士禄只要有七成把握就敢拍板,另外三分风险再想办法避免。敢担风险是他性格中的一个突出特征。”
但彭士禄的拍板不是“盲动主义”,也不是心血来潮,他随身带着计算尺。
在缺乏技术资料的情况下,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彭士禄主持确立了我国第一艘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设计方案,创造性地建立了一整套核动力装置静态和动态主要参数的简明计算方法。该方案为满足核潜艇的总体性能要求,在主参数选定、主设备选型、各系统匹配等方面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这项荣誉与成绩不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核潜艇人,属于核电人,属于核事业人!”在10月25日的颁奖典礼上,获奖代表彭洁将父亲的这句话带到了现场。
此前,彭士禄曾经多次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中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作用所能及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没什么‘之父’之说。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