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增速达到6.9%,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达到6.8%。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三季度能实现6.8%的增速,表明经济处于非常平稳的状态,尽管比上半年有所放缓,但经济增长的指标适当波动是正常的。“这个增速保持了今年以来平稳向好的态势,特别表现为质量效益的提升、结构的改善。”
经济平稳运行,质量效益提升是亮点
牛犁对澎湃新闻表示,6.8%这个增速保持了今年以来平稳向好的态势,特别表现在质量、效益有明显提升,结构有明显改善。
“GDP增速尽管有一点点回落,但是没有关系。” 牛犁认为,几个重要指标都好于预期,如工业企业效益保持20%以上的增长,财政收入接近10%,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所以无论是从政府,还是企业、居民的角度,效益都是非常好的。
“在节能减排方面,尤其在大气、土壤、水等环境治理方面政府投入力度很大,生态环境在明显改善。”另外,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在内的结构指标也在优化,特别是制造业产业内部的结构有明显改善。
新旧动能转化也在加快。一方面,中低端不断兼并重组,向高端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兴起,最突出的如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等产业。还有新兴经济模式,如共享经济、移动支付、在线医疗等,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新经济增长点都在培育。
整体工业适度回落,总特征是相对平稳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7%,比上半年6.9%的增速回落了0.2个百分点。但工业效益仍然维持较高增长: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13%,比上年同期提高0.45个百分点。
牛犁认为,三季度以来,工业增加值确实出现了放缓的情况,有环保因素,如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治理等。“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高污染的领域一限产,工业生产增速自然会有所放缓。”
除此之外,牛犁还从内外需的结构变化分析了工业适度回落的原因。内需方面,投资需求放缓,对后期工业生产有压力;外需方面,下半年外贸出口名义增速也有所放缓,这个和基数、贸易价格指数的有关。所以整体来看,工业适度回落,但总特征是相对平稳的。
PPI往CPI传导有限,未来无通胀压力
日前,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了9月CPI及PPI数据。9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5%,同比涨幅连续8个月低于2%。9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9%,环比上涨1.0%,同比涨幅较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为4月以来新高。PPI与CPI的剪刀差扩大至5.3个百分点。
牛犁认为,CPI今年以来都保持了相当温和的上涨态势,即没有通胀的压力,也摆脱了通缩。此前外界担心PPI会向CPI的传导,但从目前情况来看,CPI较高的月份也是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全年都较为温和,物价没有大的问题。
从PPI今年的走势来看,2月份是年内最高点,由于翘尾因素(上年年末的经济指数上涨因素)减弱,此后逐月回落。而到了8、9月份,因为部分高耗能行业限产,工业品价格环比大幅上升,工业价格出现反弹,但这种上涨不具有可持续性,因为基数已经下去了。所以从趋势来看,之后的几个月,PPI还是会往低走。
牛犁进一步分析,PPI往CPI传导也十分有限,因为普通工业消费品大多数还存在供过于求的状态,很难传导下来。事实上,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只有部分电器出现适当涨价,而且涨价也不是主要因为原料价格,而是产品增加了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功能而涨价,这种涨幅消费者也能接受。
“从这个角度来说,CPI也会总体保持温和,因为供需关系趋向平衡,货币流动性往紧的方向走,这两个条件卡住了,不会有大的上涨。” 牛犁说。
区域之间差距缩小
牛犁表示,按照东、中、西、东北部区域划分看,它们之间的差距在缩小。
牛犁称,东北地区经济反弹,各项经济指标回升,和其他地方的差距在缩小;中西部地区总的来说各项指标快于东部,与东部差距也在缩小。但东部的转型升级走在前面,经济结构会更好一些,而且新兴业态在东部、东南也分布更多一些,而西部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总的来看,区域结构也出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