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中国天网”放大招:准确识别行人年龄、性别、穿着》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可见,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区分出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并能准确识别车辆种类以及行人的穿着、性别甚至年龄。
还能识别年龄?简直逆天了!这是让天天装嫩的国是君原形毕露的节奏啊。
经过向专家求证,这一技术正是中国“天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人检测识别系统。
简单地说,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判断图像或者视频中是否存在行人,并给予精确定位。与行人跟踪、行人识别等技术结合,能够人工智能、人体行为分析、智能交通等领域。
组成部分都这么牛,那“天网工程”又会有什么魔力?能办什么大事呢?
守护百姓的眼睛
“天网工程”是为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管理需要,在交通要道、治安卡口等公共聚集的复杂场所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利用GIS地图、图像采集、传输等技术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系统。
中新社发 王海滨 摄
工程为城市综合管理、预防打击犯罪和突发性治安灾害事故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据说,这是中央政法委牵头,由公安部联合工信部等多个部委部委共同发起建设的国家工程。
并且目前许多城镇,甚至农村、企业都加入其中。那些感觉城里套路深,想要回农村的小伙伴也别再想了。
其实,央视正在热播的纪录片《辉煌中国》第五集,也展示过“天网工程”,称其为“守护百姓的眼睛”。
纪录片中提到,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监控网,视频镜头超过2000万个。
2000万个镜头守护着你,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我们的路面监控覆盖率相当高,发生一个违法犯罪警情,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调整到他身上的某一个我们需要的一个点位。”苏州市公安局民警钟聪称,天网工程根据这些信息,能够研判可能会诱发犯罪的蛛丝马迹。
中新社发 王海滨 摄
人过留面、车过留牌
如此庞大的工程,达到了什么效果呢?从长沙和南昌提供的几组数据可一探究竟。
以湖南长沙为例,自2011年启动“天网工程”,历时3年政府投入5.28 亿元人民币,建成公共监控摄像头5万多个,其中重点区域高清摄像头2.7万多个。
长沙的目的是构建“防控区域城乡覆盖、防控时空无缝对接、防范技术融合应用”的视频防控体系。重点监控点全部采用高清红外摄像头,即使在夜间也能清晰捕捉人的面部特征和活动轨迹,5万个监控摄像头犹如5万名不眠的警察,实现“人过留面、车过留牌”。
相关报道显示,长沙“天网工程”迈入全国视频监控系统先进城市行列。未来,长沙“天网工程”还要整合社会视频资源,摸底登记的全市自建视频监控点18.6万个,都将逐步与“天网工程”实现对接。
而在江西南昌为例,据南昌新闻网报道,截至2016年8月,南昌共有视频监控资源35000多个。其中,高清探头18000多个。
中新社发 苏阳 摄
这些高清“天眼”功能强大:镜头放大,能看到百米外招生广告的电话号码;镜头放慢,能准确抓拍到高速行进中的车辆牌号;镜头转动,360度无盲点全覆盖。
据统计,2016年1月至8月,南昌市在“天网” 探头协助下,抓获犯罪嫌疑人1635人,查处各类案件2963件,服务民生12413 次,对违法车辆进行取证89340次。
当然,这么浩大的工程,花费也不少。
全国各地建设“天网工程”,花费从数千万到数亿人民币不等。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生物识别专家苏光曾在北方区域论坛中提到公安部要投入2000多亿人民币实现“天网”全国联网。
首要任务是维稳
既然天网工程这么强大,为什么类似拐卖儿童、抢劫偷盗等社会治安事件仍然得不到彻底有效打击?
梳理相关报道可以发现,天网工程的首要任务实际上并不是打击普通刑事案件,而是维稳。
2004年中央提出在全国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平安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维稳”,而“天网工程”则是实现“平安建设”的重要手段。
以江西省抚州市为例,据人民网报道,该市综治办把天网工程作为和谐社会的“头号工程”、维稳定“平安工程”和“指南针”。并要建成“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出城有卡口、社区有联防”的全方位、立体式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报道称,抚州自天网工程运行以来,发现并参与处理突发事件18起,预防群体性事件16起,人群聚集、举止异常等都在天网识别、控制范围内。
四大难题待解
天网工程为社会稳定和案件侦破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也对犯罪分子产生了巨大威慑力。但在发展应用中也遭遇了一些瓶颈。
河北信产科技有限公司郎江涛举例称,当案件正在发生时,公安部门要调取历史图像数据和实时数据,通过分析海量数据确定嫌疑人的行进路线。巨量工作单靠人工会花费很长时间,贻误战机。
因此,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比如人脸识别、车牌识别、体貌特征识别等技术显得尤为必要。
但根据网络最新曝出的这段视频,视频图像识别检测技术可能有了很大进展。
除了技术瓶颈,天网系统与其他部门系统相互独立,存在对接难题,系统之间无法打通,侦破案件用到相关数据时,需要各种行政审批,拖延了侦破效率。
第三,区域天网各自为政。当犯罪嫌疑人从一个行政区域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域时,案发地公安部门却无法及时调取相邻区域的天网数据。
第四,天网工程对人、财、物需求巨大,投入的资金更是天文数字,且涉及到其他单位的隐私等问题。
郎江涛认为,最有可能的方式是各自建监控系统执行统一标准,并以适当方式接入天网。
因此,提高天网工程数据分析能力,打通各系统数据库,实现区域之间联动。才能让“天眼”真正成为“火眼金睛”。
亟需完善制度
那么疑问来了。天网工程下,我们岂不成了透明人儿?天网工程采集我们的个人信息是否涉嫌违法?
其实,天网工程是否侵犯个人隐私也一直是公众关心的焦点,对于怎样保证个人信息不被泄漏的讨论,伴随天网工程壮大不断升温。
公众为人身安全得到保障感到欣慰,也为自身隐私安全感到担忧。
多位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的法律专家均认为,公安机关使用天网工程采集上述信息并不违规,也不涉及到侵犯个人隐私。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薛军告诉国是直通车记者,天网工程采集信息不涉及到特定化的个人,而且在公共场合,一般不存在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
“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如果未经授权或者不是出于刑事侦查的目的,会存在违法的可能。”北京律师徐凯认为,中国对采集这方面的信息,目前尚没有完整全面的规定。
徐凯认为,公民个人信息虽是一项权利,但亦是一项义务,即经法律规定,必须向政府或运营主体提供。
但政府机构采集了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由此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个人信息保护却尚未形成分层次、结构化的法律体系,这是个人信息权遇到的主要障碍。
《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值得欣慰的是,各地也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为了规范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保护公民隐私和信息安全,南昌和长沙都相继制定了《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从规划、建设、维护、应用、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明确。
但目前,对天网工程管理的规范,还仅停留在地区层面,同时面临标准不一、执行不严的问题。
因此,从全国层面制定标准统一的规范,对天网工程收集的信息严格监管,加强追责等制度建设变得愈加必要。
天网工程疏而不漏,不仅要表现在对犯罪分子的震慑惩治上,还表现在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