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国内 >>  正文

江西"锁痴":卅年收藏古锁万余把 倾力"锁住"民间智慧

发稿时间:2017-09-06 15:10:57 来源: 新华社 中国青年网

  新华社南昌9月6日电 题:江西“锁痴”:卅年收藏古锁万余把 倾力“锁住”民间智慧

  新华社记者朱昊晨、刘茜

  自幼喜爱古锁,20多岁起醉心于古锁收藏,30余年来,来自江西抚州的“锁痴”熊文义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搜集到古锁万余把,倾尽力量保留濒临消失的民间智慧。

  走进熊文义的储藏间,满满当当一屋子的藏品从桌面、箱子里一直铺展到地板上,让人几乎无处下脚。木的,铜的,铁的……各种材质和色泽的古锁仿佛都凝结着久远的时光,令人眼花缭乱。

  “我这里最少有1万把锁,100多个种类,最早的是汉代的。”熊文义一面自豪地介绍,一面小心翼翼地拿出几件心爱的珍藏向我们展示,声音有些沙哑,“这是倒拉锁,钥匙很细小,带着个钩子,从上面插入锁孔提拉开锁;这是双开锁,单凭一把钥匙打不开,还需要按动底部的一个机关;这把很大的,是清代山东地区的城门木锁,能保存下来很不容易……”

  一把把古锁,外表朴实无华,内里却暗藏玄机,着实令人称奇。

  熊文义最引以为傲的是一把数年前从西藏林芝地区收来的八盖木锁。他记得,当时正值冬天,他委托当地人寻锁,每天付给对方几百元的补贴,还要包管吃住,跑了很多天终于得到这把极为精巧珍贵的明代古锁。

  “这把木锁的内部构造非常曲折迂回,犹如一个小小的迷宫,所以又叫做‘迷宫锁’。”熊文义将一把“九曲十八弯”的钥匙插入锁中,轻轻一拉,锁便开了。

  “你别看现在开锁很容易,但要仿制一把匹配的钥匙可比登天还难,必须适应锁内的每一个拐弯的角度和长度,多一分少一毫都不行。”熊文义娓娓道来。

  对锁的痴迷要追溯到熊文义少年时代。那时候,他就常常攒下钱从别的小朋友手里买邮票、糖果纸、小铜锁等小玩意儿。上世纪80年代,熊文义上大学期间,开始古锁收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将一生的热忱都献给了这件事。

  “我就是觉得锁是个好东西。”他说,“使用木锁的老百姓,都是古代社会最基层的人民群众,这些木锁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你不看看,很难想象他们怎么会这么聪明!”

  熊文义回忆说,2015年,在一个古锁展示会上,中外参会者见到他带去的木锁藏品无不叹为观止;尤其是在西方人眼中,木锁与其熟习的金属锁大相径庭,他们不敢相信东方的木锁竟有如此高超的理念与技艺。

  事实上,古锁的价值远不止其本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均告诉我们,中国的制锁业历史悠久,收藏保护古锁不仅可以让我们清晰地观察几千年来制锁工艺的流变、传承其中的工匠精神,对其进行的研究,更可以切入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探寻诸如国家仓储、警卫制度、民间治安状况、审美取向等不同层面的历史文化问题都极具价值。

  熊文义的收藏规模越大越忧心,他说:“古锁,尤其是木锁特别容易朽坏,晚一步去搜集保护,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智慧可能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2012年,熊文义产生了开一个个人博物馆的想法。谁知当年春天,他被诊断出患有喉癌。病情最严重的时候,3个月无法进食,体重由150斤锐减到110斤。

  “按说面对死亡应该什么都放下了,可是我却放心不下这些锁。”熊文义追忆往昔,仍然感激这些锁给了他精神的支撑和寄托,“我那时候的信念就是,一定要坚持过去,我还没有让人看见这些好东西呢。”

  病愈后,熊文义开始更加不计成本地收购古锁,几乎将所有的个人收入都花在了这上头。他甚至还为了传递图片方便,给长期合作的20多位寻锁老人一一补贴,将他们的老人机换成了智能手机。

  现在的熊文义,视锁如孩子如家人。每当拿到新锁,他就如痴如醉地研究;遇到“残锁”,他要进行修补,甚至还会自己给无匙锁配钥匙。因为担心电路失火,储藏室里不敢开空调,闷热得让人汗流浃背,但他却常常埋头伏案,一待就是一天。

  “我想在全国范围内开1至3家古锁博物馆,让大家都了解先祖们的智慧。”熊文义说。

责任编辑:千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