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因战国名将吴起得名,历史悠久。作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吴起在新中国历史上带有深深的红色烙印。提到陕北,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漫天黄沙、地贫民瘠的黄土高原。不过,如果你来到今日的吴起,从高空鸟瞰这片大地,就会发现山峁坡洼一片绿意盎然。这得益于吴起县1998年起大胆改变农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的康庄大道。
“当时延安这么一点地方、这么一点人,养活了那么大的革命力量,最后夺取了全中国,但是,我们也把你们的树林子给砍光了,现在要还这个债,要把这个林子再造起来!”
这是199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到陕北考察时对延安百姓的亲切关怀。就在同一年,朱总理向全国发出了退耕还林的总号令。
吴起县是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中国革命的新起点。但是,在这片土地上,贫穷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一直困扰着吴起百姓。以前,这里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农民只求产量地毁林增田,1997年,吴起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9.2%。延安市宣传部长柳志清回忆道:“过去吴起地贫民瘠,是黄土高原的腹地,生态环境非常恶劣,用两句话形容概括就是:‘一年一场老黄风,从春一直刮到冬’;‘下一场大雨退一层皮,发一场洪水满沟泥’。当地漫山放牧,生态环境恶劣到这个程度。农村经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无法持续发展,农民无法增加收入,十年九害,广种薄收。”
为了彻底改变这个状况,1998年,时任吴起县委书记的郝飚经过认真调研、反复思考,决定在吴起实施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通过这两个举措来彻底修复生态、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并补贴退耕还林每亩160元。吴起县的“退耕还林”之路更加开阔。柳志清介绍说:“吴起提前走(了)一步,(当时)国家(还)没有政策。在1998年,我们就提出了封山禁牧,一次性淘汰了23万只山羊,改成舍饲。后来有了退耕补贴,一亩地补160元,还有种林补贴。在99年宣告退耕还林时,全县一共180万亩耕地退了150万亩,只留下30万亩的平缓地和基本农田来作为耕种。满山种地产量不高,经济效益又不好,改成平地和舍饲以后,搞大棚种植、科技种植,单位面积产量就提高了,效益也增加了,而且生态环境也持续地得到了优化。”
1999年,吴起县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成为了“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从1999年到2007年,吴起退耕还林工作经历了近八年的植被恢复期。由于沙棘具有价格便宜、成活率高、耐寒性好的优势,吴起首先选择用120万亩沙棘开启“退耕还林”的篇章。
要生态的同时,也要注重考虑经济收入,要让农民有票子,持续不断地提升退耕还林成果。为此,2008年,吴起开始种植山桃、山杏、楸子、苹果等经济林,并根据地势种植不同树种,如刺槐、油松等;把乔木林、灌木林结合,进行林种结构调整。
实施退耕还林以后,原本“靠天吃饭,靠地生活”的农民有了自己的产业。舍饲养羊、牧草种植、沙荆、仁用杏、山地苹果、大棚蔬菜等成为了吴起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特别是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57%。柳志清说,“像我们有山桃、山杏、苹果,还有沙棘,叶子可以加工成沙棘茶,果子可以加工成沙棘饮料,还可提取沙棘的黄酮素。经济林收入因户不同,我家沙棘多,我的沙棘收入比重就大;我家还有长久的产业,比如棚栽业,一个大棚每年就可收入五到七万,还有十几万的。棚栽业在吴起县效益最好的就是我们本地的一种香瓜,一斤30元,我们已经种了十几年了,一个棚种好一点就收入十几万,要是五、六个棚,可以有百万的收入。”
要问吴起退耕还林最大的受益者是谁,那一定是吴起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实施退耕还林以来,丰厚的收益使农民从最初的“要我退”变成现在的“我要退”。很多老乡感慨地说,退耕还林以来,十几年没有发过洪水了。很多小时候参与过义务种树的年轻人都说,当年退耕种树,付出再多也值得。在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工作的刘爱元就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员,她说:“我小时候在学校的号召下也参加过很多次的造林,非常高兴看到山上的树越来越多。长大以后发现森林增多以后,环境确实变得越来越好,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也是只多不减。虽然说土地被退耕了,但农民是有基本的口粮田的,在口粮田上我们种植当地的农作物,在其它地方还种植草料来支持养殖畜牧业,所以人民的收入水平是比以前大幅度增加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也越来越幸福。”
红色是吴起的根,绿色是吴起的魂。从以前的“兄妹开荒”到如今的“兄妹造林”,吴起在退耕还林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新的绿色长征路。经过短短不到二十年的努力,吴起的林草覆盖率已接近80%,成为黄土高原上崛起的一片新绿洲。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逐渐在吴起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