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国内 >>  正文

在保护中传承 在传承中创新 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综述

发稿时间:2017-06-01 22:53:00 来源: 中国甘肃网 作者:先朝阳 焦敏龙 中国青年网

    香包刺绣被誉为庆阳历史的“活文物”,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涵、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全市香包刺绣公司已有数百家,民俗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流传千年的香包刺绣品已成为庆阳市最响亮的一张文化名片。

   小香包闯出了大市场。如今,香包刺绣产业不仅成为庆阳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提高庆阳文化软实力、产业硬实力的一项重要抓手。

   庆阳是周祖农耕文化的源头。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赋予了庆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数量丰富、价值独特的民俗文化。环县道情皮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剪纸、庆阳唢呐艺术、环县皮影戏、陇东窑洞营造技艺等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统计,庆阳民俗文化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多达33项。庆阳先后获得了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皮影艺术之乡”等10多项称号。

   千百年来,庆阳人民在耕作之余,就是用朴拙的香包、喜庆的剪纸、粗犷的民歌表达着他们的喜乐。这些艺术的共同特点是:原始古朴、底蕴丰厚、民间特色浓郁、乡土气息强烈,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同时,也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从2002年开始,庆阳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培育主体、产业化经营、实现富民增收”的工作思路,把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作为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以节会为主体,努力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目前已成功举办了3届农耕文化节、15届香包节和3届道情皮影节。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已成为庆阳民俗文化交流、展示、宣传、推介的重要平台,对庆阳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利用节会的助推,庆阳市为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和提速发展积累了经验,初步形成了以香包刺绣、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广告创意设计、新闻出版、文化会展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达203家,其中独立注册使用商标的公司就有14家。全市以香包刺绣为主的民俗文化产品达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年生产产品900多万件,远销到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日本、欧盟、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亿多元。

   为了把淳厚的民俗风情打造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经济支撑,近年来,借助“一带一路”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庆阳市坚持强化“四项措施”抓保障,注重“四个方向”促发展,以香包刺绣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在强化文化产业发展保障措施方面,庆阳市首先从健全机制,搞好顶层设计入手,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特色文化大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两个协调推进小组。围绕文化大市建设,抢抓政策机遇,研究制定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意见和方案,明确了任务分解表和实施的“路线图”。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市财政每年列支7000万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并与金融单位沟通衔接,争取信贷支持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庆阳市还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和社会融资等13亿元,用于推动优秀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突破突围。市里对投资发展文化产业的项目,放宽市场准入,优先提供用地,实行税费优惠。这些政策为文化大市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原标题:【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在保护中传承 在传承中创新 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综述
责任编辑:刘利影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