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内 >> 正文

基层代表委员风采——毕生忠:“我每年都有被采纳的建议”

发稿时间:2017-03-09 13:11:06 来源: 青海日报

  本报记者 祁国彪 摄

  本报记者 张 蕴

  3月8日一早,来自我省贵德县大史家村的全国人大代表毕生忠和代表们一起坐上大巴车,赶赴人民大会堂,参加青海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

  “时间过得飞快,第五年了!”走进人民大会堂青海厅,毕生忠感慨万千。

  2013年至2017年,是毕生忠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积极作为的五年、也是他的家乡——贵德县河阴镇变化最大、百姓幸福感满满的五年。

  今年,毕生忠将两份关于青海生态环境改善和农牧民发展绿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建议,从青海高原跨越千里,带到了首都北京。提起建议调研并形成的过程,毕生忠兴致勃勃地回忆着:

  “一年来,村里的变化可以说是‘好上加好’。为了保护好水源地,我们关停了重污染企业,生活垃圾和废水也实现了集中科学处理,植树造林也正在大力推进中。”

  2016年,国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毕生忠脑中有个疑问: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有什么?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以贵德县为例,当地种植业结构十分单一,生产出的作物没有附加值,相当一部分只能按饲料的价格出售,一年下来农民几乎不增收。

  有没有既能让农牧民增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好办法?

  “在贵德县城,我们想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共同推进的点子,调整产业链、大力发展饲草业,结果很好啊,每亩地产量大幅度提高,还能使牧区繁育、农区养殖,屠宰、饲料厂建设实现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再以产业链带动精准扶贫,把村里产出的最优质的牛羊肉经过深加工进入市场,一环环提高附加值。”

  生态保护了、牧民收入提高了、农区产业结构调整了、农民得到实惠了,这比给农牧民送钱送油好得多,但这一切光靠农民还不行,要有国家做后盾来支持。——这是毕生忠带领乡亲们尝到“绿色红利”的“甜头”后,最终决定形成建议的过程。

  农民的儿子最了解农民心中想什么。几年来,毕生忠带到全国两会上的建议常常被采纳。“我应该是 ‘幸运儿’,从履职第一年起,几乎每年都有被国家采纳的建议。比如第一年提交的关于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纳入国家正式管理的湖泊的建议、第二年提交的关于黄河沿线护堤治理的建议、以及第三年提交的加大对西部地区通用航空发展的支持力度的建议,全部得到满意的答复,现在正在实施。”毕生忠兴奋地说。

  “五年来,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我们农村的村容村貌变化,可以说,这种变化已经超越了过去几十年的变化。你看,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百姓心声和诉求,三农问题一年比一年解决得更好,投资力度更大,这是党和政府为民谋利的最好见证!”

责任编辑:杨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