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治国理政新实践·贵州篇】农村"三变"改革:打通农业市场化道路

发稿时间:2017-02-07 21:31:00 来源: 当代先锋网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

   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部分指出:“从实际出发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有效途径,鼓励地方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至此,发源于贵州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成为全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鼓励性”政策。

\

2012年以来,陶正学带领乡亲们以“三变”改革带领村民致富,他个人投入资金已上亿。肖本归 摄

   2017年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财政支农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动力。

   发源于六盘水的“三变”改革,准确把握住了促进农民增收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改变了当地“三农”发展面貌,引起多方关注,并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内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陶正学的“三变”经验

   2017年1月8日,六盘水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陶正学,走上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交流发言席,向与会的全省“三农”工作领导干部讲述了他的“三变”改革经验。

   普古娘娘山是“三变”改革发源地。银湖合作社在此集中全力开发建设的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积极以“三变”为纽带,实现产业与群众共建、成果与群众共享,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讲到改革成效时,陶正学用“产业强、山水美、农民富”来形容他本人领衔建设的园区景象。

   在普古娘娘山舍烹村,通过流转整合土地资源,使之变成集体资产,实现分红收益。以“园区+村委会+合作社”的模式,联村党委共整合8个村耕地、林地、草地等资源10万余亩,量化入股园区,成为产业资产。

   据陶正学介绍,舍烹村面积达120亩的村内银湖水面,以承包的方式,交由娘娘山旅游公司经营游船、垂钓、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仅此一项每年固定分红22000元。通过类似承包经营,银湖合作社下面的8个村级合作社2016年就实现分红42万元,并且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

   在资金变股金方面,共整合8个村的财政扶持资金2252万余元,入股园区项目建设,撬动了1.2亿元民间资本。在普古乡,19个村级集体发展资金共93.7万元,以现金方式直接入股合作社旅游项目,村民按12%的年利率保底分红,2016年有8630户24252人共分红21万元,人均8000多元。

   农民变股民,是通过“合作总社+分社+农户”模式实现的,即农户先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分社,形成入股资产,分社再将资产入股到总社。获得收益后,合作总社按约定分红给分社,分社再按股比分红给入股农户。

   成为股东的农户,拿到手里的不再是租金,而是股份分红。

   “三变”改革中,农民不是被动参与,而是深度融入。陶正学向记者介绍,在“合作总社+分社+农户”模式中,总社负责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撑,统一对产业进行规划和布局,分社负责具体产业项目实施,组织发动群众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分社和组织农民务工,形成“总社牵头抓管理、分社负责抓实施、群众参与抓生产”的互动格局。

   在娘娘山地区,当地农户积极参与园区劳动和经营活动,比如经营农家乐、景区店铺或特殊农产品种植。

   银湖合作社成立至今,其产业建设带动发展了100家农家乐、45家农家旅馆、32户农家超市,解决了1300余人的就业问题。

   提升供给品质,是“三变”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陶正学以“三新换三旧”来总结娘娘山地区“以‘改’字当头,以改革引领”所带来的三大巨变。

   首先是“旧三样”变成“新三样”,用刺梨、猕猴桃、蓝莓等特色水果,取代传统的玉米、土豆、小麦种植,实现农业种植结构有效调整;其次是“传统农产品”变成“特色农产品”,并进行深加工,提升了农特产品附加值,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最后是“边、少、穷地区”变成“旅游示范区”,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思路,打造农业景区景点,带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三变”改革,而今,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内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00元。

   增强农民的改革获得感

   “三变”改革让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区引起多方关注。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财政部等部委领导,以及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校学者曾到此调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发表调研报告说,如何把分散在农户、村集体的各类资金集中起来,委托给有经营能力的人管理、投向有长期回报的建设项目,使村集体有长期稳定的收入为村民提供服务、使贫困户有长期稳定的收入以维持生计,成为我国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必须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而六盘水市创造的“三变”经验,为解决这个课题拓宽了思路。

   “三变”改革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农民积极支持,并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是因为其“创造了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参与社会分工体系的商业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让农民直接成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价值链的投资者和受益人”,释放了产权制度改革红利,增强了农民的改革获得感。

   贵州许多地方领导干部意识到,农村各类产权只有进入市场交易,才能变“死资源”为“活资源”,最大限度释放改革活力。而市场主体是最重要的要素,必须不断培育壮大市场经营主体从,才能保障农民有“股”可入,才能积聚各方资源,降低市场、技术风险,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三变”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对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可“解决好分散的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问题”。六盘水市委副书记魏雄军说,在“三变”改革的过程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群众是主角,政府要搭台,企业要唱戏,农民要参与,将政府、企业、群众三方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形成推进“三变”改革的强大合力,应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有资金投资入股到经营主体,主动参与“三变”改革,特别是贫困户,要帮助他们成为股民。

   农村“三变”改革激活了城乡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

   “三变”改革的关键是农民变股东、核心是农民增收,贵州将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变”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异地置业、财政资金支持、平台公司带动、金融政策撬动、“三变”产业资金兜底、就近就地入股等多种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分享改革红利。

   在贵州,“三变”改革为“三农”发展贡献颇大,入股收益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2016年以来,21个“三变”改革试点县1256个村已入股土地等资源23.7万亩、折价入股2.12亿元,可变资金形成股金14.7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40.2亿元,81.71万农民变成股东,通过改革获得收益6.6亿元,人均819元。

   这份成绩单,是对2016年2月底公布的《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意见》在“三农”领域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检验。

   “三变”改革已成为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抓手,通过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产权制度、支持保护制度等农村各项改革,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生产技术改革创新、推进优质农产品销售模式改革创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让农民能够长期分享股权收益,为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提供土地、资金等保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更多详情请参阅《当代贵州》2017年第三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51-86409413

/> /> />
原标题:【治国理政新实践·贵州篇】农村“三变”改革:打通农业市场化道路
责任编辑:杨晓霖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