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父子两代65年 守护老站薪火相传

发稿时间:2016-04-30 12:34:42 来源: 人民网 中国青年网 我要评论

四月的青龙桥火车站,春意正浓花正艳。 段学锋摄

四月的青龙桥火车站,春意正浓花正艳。 段学锋摄

  人民网北京4月30日电 四月的青龙桥火车站,春意正浓花正艳,静静的站台依然执拗的等待着每一列火车的到达与离开,风雨不变,痴心不改,一如百年以前。目送列车进站的是站长杨存信,一如65年前他的父亲杨宝华。一座百年老站,凝结了杨宝华和杨存信父子两代人铁路人的青春年华。

  1951年,杨存信的父亲杨宝华调到青龙桥火车站工作。“那是个冬天,三人一间的宿舍,父亲的床在门边上,一觉醒来,从门缝飘进来的雪在地上写成了个‘7’字”。到现在,杨存信都记得父亲给他讲述第一天到青龙桥车站上班的经历。虽然条件艰苦,但杨宝华对待工作从来都是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在杨存信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有一张1962年1月23日的《京铁工人报》,记载着父亲杨宝华的事迹:“共产党员杨宝华同志在青龙桥站工作,他一贯捡重担子挑,有一次站长派人去入线所替班,要在风雪中爬山越岭地走十里地,杨宝华知道了这事,自告奋勇地去了……”。正是那一年,杨存信出生了。

  铁路工作性质特殊,当班时间不能离岗,五六岁杨存信就承担起了给父亲送饭的任务,也就是从那时起,杨存信对铁路工作逐渐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印象,白天看父亲和同事们在小站扳道岔、打旗语、卖票发货、接发列车,晚上则是听着汽笛声入眠。

  1982年,父亲杨宝华退休,儿子杨存信顺理成章接班。正式上班的那天,父亲把杨存信领到了詹天佑铜像前,语重心长地说:“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修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的铜像就在这儿,以后每天工作都在詹老爷子的注视下,要是干不好就对不起当年修铁路的祖宗们。”

  杨存信谨记父亲教诲,从扳道工到助理值班员,再到值班员,经过近10年的历练,他戴上了001号胸牌,成为了青龙桥火车站站长,身上的责任自然也更重了。父亲对他的关注似乎也更多了,在家总忍不住向他问些站上的近况。杨存信知道,那是父亲对儿子的牵挂,更是他对车站的不舍。新的时代让这座百年小站换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的青龙桥火车站已经不再上下旅客,只进行技术停车。如今这条条铁路、这座车站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象征,杨存信也有意识的了解了很多中国铁路发展史、京张铁路和詹天佑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到车站来参观,聆听杨存信讲述詹天佑和车站的故事。

  时至今日,最让杨存信感到骄傲和兴奋的,还是2013年包括青龙桥车站在内的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正式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谈到这段经历,杨存信的眼睛里闪着光芒。“等待专家评审的那段时间最煎熬,每进行到一个阶段,我都会打电话询问进展情况,生怕中间出现任何差错。”在评审过程中,杨存信几次带着专家徒步对沿线进行考察,他像爱护家一样爱护着车站的情感打动了评审专家,对推动京张铁路南口段至八达岭段正式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使青龙桥车站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唯一仍在运营的一段铁路和车站。

  今年是杨存信在青龙桥火车站工作的第35个年头,还有不到6年,杨存信就要退休了。他说:“我的愿望就是能在青龙桥火车站一直干到退休,而且有一个接班人,把青龙桥火车站的历史传承下去。” (刘洋 李岩/文)

原标题:父子两代65年 守护老站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hn_新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