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故人 上饶篇——余应桂

发稿时间:2016-04-29 04:46:46 来源: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我要评论

  主持人:彭文斌

  在福建龙海市海澄镇,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余应桂,番薯官,种番薯,满山仑。吃番薯,带皮吞,积薯渡荒无饥馑。”清代《海澄县志》记载:“余公莅任三载,不挈家眷,无仆婢供朝夕,日所餐者多用番薯,曰适口耳,或啖不弃皮,其廉介又不可及矣。”一代廉吏余应桂,在世时百姓立生祠纪念他,身后数百年,民间依然传诵着他的清名。

  春雨潇潇。我翻遍资料,一时未能寻觅到余应桂这位都昌骄子的画像。也许,我只能远眺其留在明末清初大舞台上的身影。

  余应桂出生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斯时,大明暮色已重,仿佛一位久卧病榻的老人。骑在牛背上读书,听着蛙声作诗词文赋,余应桂像一棵生机勃勃的树,在都昌余呈湾村的乡间茁壮成长。跟江右许多俊杰一样,余应桂也曾经孜孜求学于白鹿洞书院,读圣贤书,并留有《鹿洞夏读》一首:“夕阳欲落万山迎,水石飞凉枕簟青。林鹤三鸣犹不寐,行吟月下和松声。”

  群山难以困潜龙。34岁时那年,余应桂如愿以偿,考中进士,历知武康、龙岩、海澄三县,“吏事精敏,下不能欺”,以清廉自守著称。当努尔哈赤带着八旗子弟跃马白山黑水之际,余应桂正在闽西清算苛捐杂税,禁止“耗羡”,为百姓打造一个小桃源。主持海澄政务后,他以番薯为主食,将俸银用于军事防御工程,筑铳城,建腰墙,利兵器,聚民众,有效遏制了海盗侵扰。

  应该说,余应桂属于大器晚成者。在踏入仕途后的十多年里,他一直猫在边远弹丸之地默默耕耘,无缘庙堂。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迎着朱由检多疑的目光,余应桂这位监察御史可不含糊,弹劾户部尚书毕自严搞朋比,弹劾皇帝宠臣、内阁大佬周延儒受贿,几乎专干捋虎须之事。“帝怒,贬三秩视事,应桂引疾归。”数年后,余应桂重新出山,任湖广巡按、巡抚,捐赎锾十余万两,招募壮士,修缮城池,打造兵器,积极应对危局,并直言被招抚的张献忠必反,“可先未发图之”,但不被当权者杨嗣昌所欣赏,反而招来了牢狱之灾。待余应桂再次被起用为兵部侍郎,时局已糜烂至回天无术的地步。要兵无兵,要将无将,要钱无钱,身为三边总督的他面对李自成的百万雄师,只能遥望潼关,“日夜悲凝”,饮泪徘徊。崇祯震怒,“责以逗遛,夺职”。

  然而,余应桂并非贪生怕死之辈。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闰三月,当金声桓、王得仁在南昌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时,已是耄耋之身的余应桂率众响应于故乡都昌,次年战败被俘,押解到南昌,惨遭肢解。

  读史至此,我如鲠在喉,想不到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曾经发生过如此血腥的历史事件。情不自禁想象余应桂的长相:肤黑,瘦削,美髯,目光犀利。遗憾的是,这只是我的臆想。史书,留下先生的形象并不多。

  余应桂没有留下“美文”供我们茶余饭后消遣,他留下的多为忧患之奏折。他说:“欲定四方之蟊动,先定半壁之绸缪。谨陈备边实著以裨庙谟,以苏民困事。”面对将倾的明朝大厦,他苦口婆心提出种种御敌、防敌之策,指出“用人宜确,吏部择贤督抚,兵部择贤将帅,则兵自精,饷自饶,敌人自可制。”在《请蠲驿递加派及生员优免疏》中,余应桂“不识忌讳”地陈述道:“上有轻徭薄赋之恩,而后下多洁己爱民之吏。使饷皆饱兵,兵皆堪乱,何乱不除,安用新加。”拳拳赤子之心,终究救治不了病入膏肓的明王朝。

  关于余应桂的更多故事,沉淀在都昌大地。清代同治版《都昌县志》中收入了其9篇著作,其中8篇事关公益。赋闲故里的日子,余应桂热衷于修桥铺路、改造学堂、重整寺庙,他“夙著清声,独标劲骨”,千金散尽,不置恒产为子孙。活着的答案,在其《陈侯澹庵荣觐序》一文中可以烛见:“无求之心其心正,无求之目则目明,无求之感则感笃……”

  凭窗写下这些关于余应桂的文字,斜阳渐行,倦鸟声声恋春,霞无边,应是追思先生,三百余年不死。

原标题:故人 上饶篇——余应桂
责任编辑:hn_新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