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所阅历的中国人来说,捷克这个国家尽管相距遥远,但并不陌生。作为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社会主义时期的捷克对华关系友好:作为双方农业合作成果的“捷克农场”曾被传为佳话,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等艺术巨匠在中国影响巨大,好兵帅克和可爱的鼹鼠形象也深入人心。但中捷关系的发展也充满曲折:中东欧地区的政治巨变导致中捷之间的“同志”关系不复存在,国内政治的右倾化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取向,又使得捷克政府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受制于浓厚的意识形态思维,中捷关系一度难以寻找到新的定位,困难重重,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的巨大潜力也受到抑制。
但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正为中捷关系寻求新的“伙伴关系”定位提供重大的历史机遇。首先,尽管以融入欧洲一体化为其基本的政治经济发展方向,但捷克追求自主发展的意识强烈,尤其是在近年来欧洲接连遭遇欧元区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的背景下,捷克方面已清醒意识到寻求多元化的经贸合作方向和在务实外交基础上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性。捷克近年来实现了高于大多数欧盟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就是其寻求多元化经贸合作和推进务实外交的结果。其次,中国大力推动的“伙伴外交”对包括捷克在内的中东欧国家深具吸引力。自冷战结束以来,捷克曾深受西方“结盟外交”的影响,一度认为只要在经济上依靠欧盟、在安全上绑定北约,就能给自身带来繁荣与和平,一劳永逸地解决自身的发展和安全关切。但近年来欧洲地区的形势变化表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正对以价值观划界的“结盟”外交形成巨大冲击,“一荣俱荣”的区域一体化也存在“一损俱损”的负面效应。而中国倡导的“伙伴外交”因应全球化的现实,主张在互利共赢基础上建设利益共同体,进而将共同利益扩展至其他领域。这对于需要通过国际合作确保其经济和发展利益的捷克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坚定了其积极开展对华务实外交的信心。最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次区域合作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为中捷合力打造利益共同体提供了现实条件。被称为“欧洲心脏”的捷克在中欧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足以在作为上述合作优先发展方向的互联互通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有关联通中欧、实现与南欧对接的“河海联运”等具体构想已提上捷克政府的议事日程。同时,利用捷克自身的制造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发挥其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的带头作用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示范效应,也已成为捷克政府的优先政策考虑。
中捷关系战略伙伴的新定位将为中捷双边乃至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开拓出更广阔的前景,但在中捷关系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初,这种伙伴关系还需要双方精心培育、倍加呵护。首先,发展对华关系不仅是本届捷克政府的优先政策,也应当成为捷克政治精英乃至捷克社会的共识。有关意识形态的政治偏见在捷克仍有一定市场,舆论对经贸合作具体成果的落实仍有疑虑,普通民众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也还缺乏相应的了解,来自欧盟的种种猜疑也将长期存在。其次,在新的伙伴关系定位下,中捷经贸合作将迸发出巨大潜力,但中国资本和企业在进军捷克市场时也应当具有战略和全局思维,谦虚谨慎、谋定后动,把握好步骤和节奏。
(作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研究员、欧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