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辽宁丹东创新理论宣讲方式 激活理论宣讲的“基层生命力”

发稿时间:2016-03-27 12:07:02 来源: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我要评论

  新华社沈阳3月27日电(记者于力、彭卓)早上醒来打开手机,“V观丹东”推送了“丹东微学习”荐读;走入办公楼,橱窗悬挂着传统美德展板;回到社区,志愿者准备了理论宣讲微课堂;睡觉前登录社区微信,有崇德向善百姓故事的“微电影”敬请收看……

  丹东市委书记孙兆林介绍说,为了使理论宣传更“接地气”,让党的理论知识、良善的社会风气在百姓心中落地生根,丹东市委近年来创新理论宣传方式,努力探索出一条“群众宣传理论、理论武装群众”的创新之路。

  理论宣讲从“纸面”走向“云端”

  一位家境贫困的准大学生女孩,为了凑学费摆摊卖玉米。年轻的社区女干部看到后,自掏腰包买下所有玉米,联系助学金资助女孩读书……这是丹东元宝区六道口街道根据社区的真人真事,自导自演拍摄的一部微电影《欠条》。

  “我们以理论宣传为主题,把发生在街道的好人好事,找本人本色演出。”六道口街道党委书记张瑞杰向记者展示手机屏幕上的微电影说,“微电影这种形式,可以诗意地传递正能量,把理论宣传变成艺术享受”。

  张瑞杰介绍,街道从2015年至今已拍摄了10部微电影,在手机微信平台提供点击播放,观影达4万人次。

  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微传播媒介,使理论课堂从“纸面”走向“云端”。是丹东市创新理论宣讲的重要方式之一。微信公众号“V观丹东”负责人、丹东市委宣传部网络处处长李露芸介绍,2013年上线至今,已推出“全国重大新闻”“丹东要闻”“丹东微学习”等多个栏目,每天下午15时微信号准时推送。

  丹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宋立跃介绍说,目前以“V观丹东”为核心,丹东各基层单位、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和楼院共建立微信公众账号247个,共计粉丝数量达25万。在丹东已经形成了有主干、有分支、有末梢的“树形”新媒体理论传播网络平台。

  “百姓课堂”织密理论“网格”

  3月9日,在丹东市振兴区六道沟志愿服务工作站,记者看到,一男一女两个社区干部手持麦克风,根据身后投影仪画面的变化,声情并茂进行情景互动宣讲。

  “于指导员跪在天山冰雪中,用棉大衣裹着早夭的婴儿尸体,满脸泪水。31年前这样一个普通党员吃苦在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在配乐《我爱你中国》的渲染下,半小时的宣讲出现多个小高潮,台下20多名社区居民多次鼓掌。

  宣讲人六道沟社区党员志愿者姜甲晨,退休后已在社区义务宣讲7年。“我受党教育多年,是党培养了我。通过宣讲这个平台,让我这个老党员有了发挥余热的机会,我有责任把党的声音、党的理论传播出去。”

  据介绍,目前丹东全市已建立了105个理论宣传活动站,130所市民理论学校,500多个理论学习中心户,初步形成了全市性理论宣传网格化体系。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除了社区理论宣讲平台,丹东还利用全市长廊橱窗、乡村“文化墙”等阵地,宣讲理论知识,讲述向善故事,触角向基层、乡村延伸;通过创作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将“大道理”嫁接在艺术表演上,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党的声音。

  “理论宣传志愿行动”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

  30岁的理论宣传志愿者廉洁是一名教师,两年多来,他背着投影仪,拎着笔记本电脑,到学校、社区宣讲近300场,听众8000多人。

  丹东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韩峰表示,十八大以来,“理论宣传志愿行动”在丹东各区持续开展,已有1.5万余名理论志愿者,共开展18万场理论宣传活动,在公园广场、居民楼院、田间地头等地方,以宣讲、歌曲、舞蹈等各色传播形式,就事论事、以事说理,打通了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3月10日上午,在振兴区头道桥社区,记者听到88岁的社区老党员申传兴老人的一堂党课,主讲内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十几平方米的教室坐满了社区群众,申传兴老人坐在讲台上,结合基层实际情况,一板一眼、充满激情地细致讲解。课后老人告诉记者:“理论宣讲是一项快乐的事业,理论宣传志愿者永远是年轻的!”因为事迹突出,他被评为“辽宁省最美讲师”。

  宋立跃介绍说,通过创新活动方式、扩大活动载体,激活理论宣传“基层生命力”,丹东理论宣讲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达到了群众愿意听、愿意学、愿意信的良好效果。

原标题:辽宁丹东创新理论宣讲方式 激活理论宣讲的“基层生命力”
责任编辑:hn_新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