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薛亮接受光明网专访。光明网陈畅 摄
光明网北京3月13日电(袁晴)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乎国之命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研究员薛亮日前在接受光明网专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但存在品种结构产需脱节矛盾和囯内国外粮价倒挂等问题,粮食产业出现粮食产量、库存、进口“三量齐增”现象。薛亮委员认为,粮食问题在现阶段的供过于求和结构性短缺是并存的。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于粮食高库存的问题,薛亮委员说,这主要是因为用粮群体不储粮了,农民不存粮,粮食加工企业和养殖企业都通过市场购买粮食,因为这样可以减轻储粮成本。不存粮,粮食的生产能力如何保障?薛亮委员认为,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第一位重要的还是要保护耕地。保证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一个非常重的任务,所以对于耕地资源必须加以保护。不能在粮食表现多或者少的时候,就轻易的来减少耕地,破坏耕地,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实行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针对目前大部分的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都是老人,年轻人不愿意种地的问题薛亮委员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未来谁来种地?这是当前农业发展一个突出的矛盾。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怎么改革?薛亮委员认为,一个就是体制的创新,一个是科技的创新。通过体制创新,推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特别是像家庭农场,这一类的新型主体的发展,逐渐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实际上家庭农场的这种经营方式也会变成一种类似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在这样规模化经营的情况下,年轻一代的有知识的青年,就会愿意重新回到农业生产中间来。通过科技创新,采用大型的机械,采用先进的技术。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就不是传统的方式去种地了,不是拿锄头了,而是用大型自动化的机械,并且可以通过电脑、网络来实现智能化管理。希望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让年轻人重新回归农业生产、加工等相关产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