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黄树贤在经过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时接受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两会伊始,位于人民大会堂北门内的“部长通道”迅速热闹起来。这条铺着红地毯的百余米过道,是两会召开期间中国行政部门高级别官员进入会场的必经之路。每逢全体大会,各路记者便备好问题、蜂拥而至,占据“有利地形”,等待着部长们走上发布台。
问题尖锐“接地气”,“部长通道”已成新闻集散地
与常规的新闻发布会相比,记者在“部长通道”里抛出的问题往往更尖锐,更“接地气”,也更能集中反映民声民情。部长们的只言片语,也可能传达出重要讯息。尽管今年两会日历刚刚翻过三页半,守候在此的记者们已是“收获颇丰”。
3日下午政协会议开幕前,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黄树贤成为首位在通道里被“拦住”的部长。他在简明扼要的发言中对媒体介绍,过去一年,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今年将更加重视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5日上午人大会议开幕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面对“全面二孩将给学前教育带来的压力如何缓解”的问题回答说,将以多种形式扩大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采用政府购买措施扶持民办幼儿园。这已是这位主管教育的行政主官三天时间内第二度在“部长通道”亮相。两天前,他在这里回应了公众普遍关心的中小学“学区划片”问题。
同样是“二度亮相”的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在这里分别回应了出租车改革、网络约车、高铁票价、交通扶贫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
今年春节前后,国内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进入“高烧模式”,开发商及房主坐地涨价现象屡见不鲜。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自然成为记者们追逐的焦点。“住建部高度关注一线城市房价变化,北上广深四城市正想方设法稳定市场。”陈政高说,他对今年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充满信心。
三天以来,同样在“部长通道”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回答了关于粮食安全、城乡统筹发展等问题;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向媒体介绍了“健康中国”建设情况,表示有信心把“挂号难”问题解决好;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回应了如何打击网购奢侈品假货等问题;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则表达了遏制“台独”分裂行径的坚定决心……
可以预期,随着两会日程的渐次展开,已经成为重要新闻“集散地”的“部长通道”还会迎来更多的部委“一把手”,以解疑释惑的“权威好声音”回应舆论关切。
从“追着问”到“主动说”,政治生活开放图景凸显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完善,这条自发形成的“部长通道”业已呈现出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政策信息顺畅沟通的景象。但这一景象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最初,记者们可以在通道上自由围堵部长,但因争抢新闻,曾一度出现 “拥挤混乱”的局面。为了保障现场安全有序,2008年起,部长和记者之间拉起了隔离线,2010年开始推荐记者进入隔离线邀请部长答疑。近两年,大会新闻中心又想出了由工作人员邀请部长的办法,既保证了现场秩序,又能让更多的部委负责人接受采访,这种做法也受到越来越多部长的欢迎。
从当初的“围追堵截”,到如今的规范有序,从被动的“拽住谈”到主动的“有话说”,这里俨然成了部长们畅谈政经脉动、回应民声民情的“信息长廊”和“新闻高地”。此间,中国两会愈加进步开放的政治生活新图景也更为凸显。有外媒记者感慨,在这条通道上,能集中、面对面地与中国部长们交流,十分方便。
随着影响力日隆,这条信息发布通道进入了专家学者视野。清华大学教授刘敬东在接受《紫光阁》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记者在内的民众诉求和愿望,本来就是多样化的,官员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应当力求开放、多元和畅通。“部长通道”是满足这种诉求和愿望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他还建议,在两会之外,老百姓的问题、诉求和愿望,也应当建立完善常态化的表达形式和渠道。
民有所呼,“会”有所应。“部长通道”的创新形式,也契合了中央领导近期反复强调的“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主动召开或者出席新闻发布会,积极回应舆论关切”等一系列要求。
在此背景下,今年,大会组织者有意将“部长通道”打造成一个品牌,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部长主动走到台前,倾听民声民情,回应民众关切。有报道称,目前两会新闻中心正与各部委新闻发言人沟通协调“部长通道”采访事宜,预计有数十人次负责人在此接受中外记者的随机采访。
从媒体到坊间,再到学界,人们期待着“部长通道”能进一步“提质增效”,释放“新动能”,发挥独特的信息纽带作用,让政府与社会舆论的互动更成熟、更顺畅,也让国人的政治生活图景更加鲜活、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