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西安1月18日电(高岗)“20世纪80年代,铜川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如今,蓝天白云已成为铜川常态。”1月18日,铜川市环境保护局局长万水库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环境保护已经成为铜川一张靓丽的对外“名片”。
铜川因煤而兴,曾经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煤炭和水泥为城市发展带来不竭动力的同时,也将粉尘、煤烟污染带给了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们。
煤城产煤不烧煤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万水库说,因为污染严重,铜川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治理与保护,不断加大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先后累计投入资金13.84亿元用于全市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据介绍,近年来,铜川改变“挖煤卖资源、烧煤取暖”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以建设改煤区和无煤区为抓手,拆煤棚、堵烟道、搬煤台、拆锅炉,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禁止散烧烟煤,累计拆除燃煤锅炉611台,累计新建933台燃气锅炉,其中通气492台,城市气化率达到88%。连续10年共对9.39万户困难居民累计发放取暖补贴3660万元。
淘汰落后产能 转变发展方式
据了解,铜川已对全市所有水泥、电力、陶瓷企业全部建成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施;实施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投资10.71亿元完成44个水污染防治项目,建成了40多台(套)城镇和厂矿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污水能力近12万吨;餐饮行业安装油烟净化器覆盖率达90%,完成所有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
同时,拆除了57条落后水泥生产线,淘汰了铝厂自备电厂和落后电解槽,取缔了201家白灰、坩土窑和62家石渣厂,仅2015年就淘汰老旧机动车和黄标车1511辆。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措施并举,减排任务在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不升反降,水泥粉(烟)尘排放量从治理前的13万吨下降到6万吨,经济发展正在加快向集约、低碳、绿色发展方式转变。
蓝天白云已成为常态
资料显示,从2008年起,铜川连续6年空气质量二级天数达300天以上。按空气质量新标准(GB3095-2012)测算,2014年收获229个优良天,2015年收获269个优良天,提前54天完成省上下达的238天优良天气控制目标,同比增加40天。2014年环境保护15项省考指标超额完成,氮氧化物削减比例全省最高,出市断面水质达到IV类标准,柳湾、桃曲坡和西河水库水质均属优。
万水库说,铜川坚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严把环评总“闸门”。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从源头上杜绝重污染源;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拆除石碴企业、白灰窑和燃煤锅炉,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新建燃气锅炉,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创建省级环境模范城市八大工程57个项目完成90%;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水质环境得到改善;耀州区25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全部完成,生态环境示范乡镇(村)建设进展顺利。
重拳出击严格执法
近年来,铜川实施治污降霾“铜川行动”,建立党委政府领导、环保部门牵头、多部门配合、媒体跟进的协调联动、广泛参与机制。环保部门牵头组织11个部门持续开展两大环保专项行动、5个专项检查和1项后督查,高限处罚和停产治理22家,铁腕打击环境违法。
监察部门牵头严考核、真问责,约谈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13人次,问责26人次,174人在治污降霾工作中被训诫;建立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红黑榜”制度,2家企业上了“黑榜”;在市级媒体开设“治污降霾监督岗”和“环保在行动”栏目,公布33起环境违法问题及处理意见,曝光8起典型环境污染案件。
环保值守全天候
据万水库介绍,铜川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全天候常态化进行环保值守,实现了环境监管的全覆盖、无盲区和零容忍。执法人员坚持每天到现场检查,并对7家大气污染企业24小时实行驻厂监察,盯紧看牢不放松;市环保局班子成员分片包抓,节假日分组明查暗访,每周通报曝光,督办整改;在新区设立3个治污降霾检查站,每天联合夜查机动车扬尘污染,盘查车辆2800多辆,处罚246辆。
同时,加强技术检测,对重点企业实行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环境监测机构常态快速检测,精准锁定污染。此外,鼓励群众监督,及时设立了12369环保热线,24小时值守,已受理查处184起环境问题方面的投诉举报,并实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