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威宁1月15日电(王钦)“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这是过去贵州威宁县迤那镇生存环境恶劣,产业结构单一和生活条件艰苦的生活写照。
针对这样的贫困,威宁县迤那镇在扶贫实践中,建立“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精准识别机制,探索出精准扶贫开发的“迤那实践”。
1月14日,记者走进威宁县迤那镇五星村,宽敞的通村路延伸到各家各户,白色的小楼房拔地而起,连片种植的党参为贫困户带来了经济收益。“扶贫不是撒‘胡椒面’,做不到精准识别,就不能解真贫。”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兵说。
针对过去扶贫“撒胡椒面儿”的状况,迤那镇转变扶贫思路,以“四看”原则,做到精准扶贫,帮扶真贫。2014年,准确识别贫困对象在迤那镇全面铺开,165名干部从摸清底数入手,逐村逐户调查核实贫困情况。
“精准扶贫,要让老百姓‘服气’”。李仁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迤那镇在通过“四看法”摸清核准贫困人口底数、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建立结对帮扶台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贫困识别机制,让贫困户自愿提出书面申请,之后进行民主评议,由老百姓选出真正的贫困户并进行公示,2014年精准识别出1610户5533名贫困对象,实现362户1540人脱贫。
“四看识真贫工作法”看似简单,却管用实用,直切扶贫工作的关键。迤那镇通过看贫困对象的住房面积、房屋结构、建房时间,通过住房条件估算贫困对象的年收入来进行帮扶;通过看贫困对象现实的耕地拥有及收成情况和生产生活条件估算贫困程度;通过看贫困对象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身体状况、打工状况、打工时间,估算贫困对象的年收入进行“精准扶贫”;通过看贫困对象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身体状况、打工状况、打工时间,估算贫困对象的年收入进行“精准扶贫”,解决“扶谁的贫”的问题。
谁去扶贫? 迤那根据13个贫困村和每一户贫困户的不同情况,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制定帮扶计划,并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安排专项帮扶资金、坚持资金打卡到户,做到扶贫对象“手上有卡,卡中有钱,钱里有项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末,迤那镇贫困村从2010年的13个减少到2个,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25.8%下降到了2014年的9.7%。
在积极开展“四看法”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迤那镇还积极“量身定制”合适的项目,创办了该镇的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利民生态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通过项目运作、产业带动帮助扶贫对象。
“通过合作社,要让我们的中药材远销到各地,帮助更多人发家致富。”陈杰是迤那利民生态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他在镇上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创办合作社,种植了党参、金银花等30余种中药材,惠及800余农户,助力迤那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