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江苏睢宁:精准扶贫助21万人脱穷帽 76个薄弱村达到新八有

发稿时间:2016-01-05 14:19:01 来源: 人民网 中国青年网 我要评论

沙集镇电商产业园区里这栋标准化厂房是睢宁县项目扶贫的代表

  作为江苏省1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睢宁在2012至2015年实施的“脱贫奔小康工程”中,按照省定人均年收入4000元的扶贫标准,全县建档立卡的6.6万低收入农户21.78万人全部脱贫,76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达到新“八有”目标。

  睢宁,因境内睢水而得名,取“睢水安宁”之意。然而,多年贫困县的帽子让134万睢宁人如梗在喉。该县农村人口达100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6.3%,经济薄弱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9.1%。县扶贫办副主任姜秀梅说,农村扶贫开发的对象主要就是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两个层面,这既是增收脱贫的重点,又是工作开展的难点。

  “‘十二五’期间,我们以‘连片开发’为重点,以‘精准扶贫’为突破,始终坚持项目到村到户,产业带动的原则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睢宁县委书记贾兴民表示,尤其自2015年以来,他们着重采取精准帮扶脱贫有一定困难的低收入农户、精准扶持经济薄弱村达到新“八有”、精准巩固提升脱贫增收成效、精准推进片区整体开发、精准实施电子商务扶贫的“五大精准”措施,切实巩固和提升了当地的脱贫成效。

  因村施策,扶贫可以“一村一品”

  到2015年7月,高作镇金塘村在全县76个经济薄弱村中最后一个用上了村综合服务中心,按照“七室两市一场”的统一格局和功能要求,容纳了两委办公室、综合服务室、综合活动室、警务室、调解室、文化室、农资超市、生活超市和市民文化广场。姜秀梅说,这解决了村委会办公无固定场所、村党组织活动无阵地、为农服务无平台的问题,也解决了经济薄弱村党员干部在脱贫奔小康的过程中信心不足的问题。

  在姜秀梅看来,“经济薄弱村要实现脱贫,就要设法持续不断地增加村集体的经济收入,而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扶持增收项目。”这就是“滴灌”式扶持。

  据了解,该村用80余万元的扶贫资金建设了2000多平米的标准厂房,每年8万元连续20年的租金收入,一举改变了这个多年来集体零收入的贫困村的困窘状况。由于租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又以每年5万元的价格租下旁边一块地建厂房,“这5万元采取租金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并分红,这样集体就又多了一块稳定收入。”村会计强贵记说,金塘村的好日子就要开始了。

  王行村是黄墩湖滞洪区的经济薄弱村。2014年,220万元扶贫资金为村里建起一处农产品加工及交易市场,种粮大户徐瑞隆以每年12万元的租金将其租下来,租期也是20年,“3000多平米用作粮食晒场和仓储,1000多平米用作粮食和蔬菜瓜果交易市场。”村支书王志中告诉记者,这个项目为王行村及周边8000亩钢架大棚西瓜和15000亩粮食作物的初加工和交易提供了平台,既增加了集体收入,也便利了群众生产。

  结合村里实际建一个可以持续增收的项目,固然可取,可一个村子如果没有可以利用的建设用地,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建设项目怎么办?“我们在扶贫方法上采取因村施策,这种情况可以在工业园区里用扶贫资金帮建一个项目,经营收入统一分配给经济薄弱村使用。”姜秀梅说,扶贫也可以做到“一村一品”。

  沙集镇东风村是国内有名的“淘宝村”。在沙集镇新规划建设的电子商务创业园里,当地政府投入500余万元购买了一座6000余平米的标准厂房,出租给有需求的电商作工厂使用。“我们把每年近30万元租金全部返还给经济薄弱村。”沙集镇党委副书记王敏介绍说,今年厂房的租金收入就扶持给了商湖和杨瓦两个经济薄弱村。此外,像双沟镇有多年的花木种植历史,他们就投资建设了600余亩的花木培育基地扶持产业发展;姚集镇养殖业有较好的优势,他们就引入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村发展集体养殖业。

  因人施策,对低收入者“造血式”帮扶

  现年59岁的吴春兰早年丧夫,一个人把一对儿女拉扯成人,大儿子去年刚结婚,欠了不少外债,小女儿正在读高三,今年就要高考。一想到女儿上大学以后每年近2万元的学费,吴春兰就愁得掉眼泪。“她是我们村重点脱贫帮扶户之一。”魏集镇徐场村会计张玉连告诉记者,该村此前一共有62户234位低收入待脱贫者,经过前三年的帮扶还剩下9户23人,吴春兰就在其中。

  徐场村位于乡镇合并前的原浦棠乡驻地,扶贫部门投资270多万元建了一处大型超市,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2.6万元;有了这笔集体收入,徐场村除拿出不少于30%部分用于资助困难群众外,其余大部分资金用于建设超过600亩地的温室大棚。“有劳动能力又懂技术的,有愿意承包的低收入者优先;有劳动能力但无力承包的困难户,安排去帮忙打工;这两样都干不了的,就安排他们去卖菜。”

  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吴春兰在镇上摆了个菜摊,每天骑三轮车1.5公里到村里指定的蔬菜大棚里进一批新鲜瓜果蔬菜,摆到菜摊上卖,“我去进菜,同样的菜价钱每斤比别人便宜两三毛钱,赚得就比别人多一些。”平均算下来,吴春兰每月摆摊卖菜的收入在1500元左右,“供孩子上学的费用差不多够了。”该村60来岁的姚景扬两口子被安排在蔬菜大棚里打工,妻子负责给果蔬人工授粉,老姚干些搬运之类的体力活儿,两人一个月的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摘掉困难户帽子的姚景扬,现在的日子比三年前强多了。

  沙集镇杨瓦村年近五旬的困难户杨二良2014年在村里帮助下开了网店,卖板式家俱,“光靠每年救济的钱是不行的,村里支持在网上开店,还支持我们赊销家俱,卖了再付钱。”杨二良估算,这样下去不出两年,他手里也能落下不少钱了。

  依靠项目帮扶,为村集体带来持续增收,村集体再把这些收入投入到对困难农户和个人的扶持上,因人施策对农户形成“造血式”的脱贫帮扶,这是睢宁县对“什么是精准扶贫”的回答。过去四年间,除上级扶贫资金支持外,睢宁仅县级财政投入的各类项目奖补资金就达到了2.09亿元,帮扶项目达到了195个,累计建设的标准厂房和门面房面积达14.32万平米,农产品交易市场和保鲜库1.33万平米,标准化猪舍2.7万平米,每个经济薄弱村年集体经济收入都达到了15万元以上,76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达到新“八有”目标。

  名词解释

  经济薄弱村“新八有”:有群众拥护的“双强”班子、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有高产高效的基本农田、有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健康向 上的文明村风、有整洁美观的村容村貌。

原标题:江苏睢宁:精准扶贫助21万人脱穷帽 76个薄弱村达到新八有
责任编辑:hn_新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