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国际 >>  正文

“要了解、要交流、要合作” 中美青年因创业相聚

发稿时间:2024-06-22 14:39: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马子倩 陈小茹 中国青年网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陈小茹

  “创新创业可以帮助解决哪些社会问题?”“如何更好地组建创业团队?”“中美青年有哪些共通之处?”过去一周多以来,随着交流逐渐深入,参加“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旗舰活动“青年创业”主题交流的创业青年们发现,两国青年有着共同关心的话题。要了解、要交流、要合作,是两国青年达成的核心共识。

  6月11日至19日,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中国青年报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KAB全国推广办公室承办的“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旗舰活动“青年创业”主题交流在北京和广州进行。

  在“赋能青年创业,助力绿色发展”的活动主题下,美国青年创客走进多家科创企业和产业孵化机构,感受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活力;他们还登长城、逛胡同、游珠江,“打卡”中国考古博物馆和北京怀柔区北沟村等地,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找寻中国发展的“密码”;在中国青年报社和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他们同中国创业青年代表开展座谈交流,交换对创新创业和跨国交流的理解。

  6月12日,北京,慕田峪长城,来华参加“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青年创业”主题交流活动的美国创业青年代表合影留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白杨/摄

  美国创业青年代表之一、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学生欧文·利奥·奥尔森给自己的中国之行总结了3个关键词:科技发展、开放包容和心灵相通。奥尔森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他的创业团队能和中国开展合作。他确信,自己一定会回到中国。

  中美青年的共同关注

  和中国创业青年面对面坐在一起,奥尔森发现,他们在相似的领域各自努力着。

  奥尔森所在的内布拉斯加州是美国农牧业大州。两年前,他牵头组建了一个创业团队,将当地养鸡场与餐馆联动起来。这些餐馆产生的食物垃圾不再被一股脑儿地运往垃圾填埋场,而是转化成鸡饲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养鸡场再为餐馆提供鸡蛋和肉源,实现了有机循环。

  “我的创业之旅与中国乡村振兴息息相关。”在中国青年报社举办的创客对话会上,坐在奥尔森对面的中国青年樊晨希同样关心创新创业赋能农业发展的问题。樊晨希创立了乡创筑梦工作室,通过推广电商直播和组织农业技能培训,帮助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等地区的农民搭建线上平台,为土特产找到新“出路”。

  6月14日,北京,“未来之桥”中美青年创客交流营·对话会在中国青年报社举办。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白杨/摄

  美国巴布森学院创新和青年领导力社团的成员汉森·克里斯蒂娜·莱利找到了能够深入交流的伙伴。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举办的交流会上,对跨国教育交流感兴趣的莱利认识了有留美经历的乐檬国际教育机构创始人孙璐。孙璐的团队通过个性化辅导和差异化教学,为大湾区的中国孩子提供国际学校和美国高中的入学备考、小语种学习和国际升学规划的服务。

  6月19日,广州,“未来之桥”中美青年创客交流营·总结会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举办。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烁程/摄

  在孙璐看来,中美两国教育模式有互学互鉴之处。听到这里,莱利频频点头。莱利曾经就读的中学与中国河北省平山县一所中学是姊妹学校,借助这层联结,她曾来华交流学习两周。当时,平山县的很多中国孩子第一次见到外国面孔,他们好奇地围在莱利和她的同学身边,莱利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善意和了解不同文化的愿望。

  这段经历给莱利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照片仍然保留在她的手机相册里。如今已经大学毕业的莱利正在申请加入一个跨文化教育交流团队,这个团队提倡发挥数字化平台多边连接、助教助研的作用,打破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获得海外教育的地理和费用障碍,将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更好地联系起来。莱利认为,教育开放是促进相互包容理解的重要一环,掌握跨文化交流技能对培养未来的全球领导者和中美合作倡导者至关重要。

  更加开放的一代人

  对话会上,奥尔森向樊晨希抛出了一个问题:在引导农民接受新业态模式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获得信任。”樊晨希的回答引发了中美青年的强烈认同。负责运营中央财经大学KAB创业俱乐部的廖真说:“人是创业的核心。”在帮助所在产业供应链上更多环节联动起来前,创业者首先要发现其中的痛点,找到合适的方式融入。

  “组建创业团队的核心,是带动人们一起解决问题。”美国杜兰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大二学生奥德曼·梅·艾莉森认为,开放的心态和思维模式是创业者必备的特质。年轻人的特点是愿意“打开自己”,接受并尝试理解不熟悉的人和事。

  艾莉森是第一次来中国。出发前,住在美国偏远农村社区的祖母非常担心她。艾莉森每天都和祖母分享在中国拍的照片:从雄伟壮观的慕田峪长城,到霓虹闪动的广州塔;从在北京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体验到的中国国产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到在广州联通数字化创新展厅学习到的中国数字化创新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场景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6月17日,广州,美国青年创业代表体验珠江游船,在灯光璀璨的广州塔前合影留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摄

  在艾莉森看来,年轻一代、特别是创业者更愿意把目光投向全球。

  艾莉森很愿意尝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她下载了微信,扫码“买买买”,还试了线上点餐。“中国人能用一部手机搞定日常生活的一切。对此,很多美国人可能很难理解。”她认为,这是中国人对第三方的一种信任。

  “信任是产生互动的基础。”艾莉森是杜兰律师事务所《杜兰海事法杂志》的主编,关注的议题主要包括海上风力发电场的跨国合作和纠纷处理。她发现美国海事法律师队伍中严重缺乏亚裔和非洲裔,希望未来能推动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发展。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更大的商业价值。

  为中美友好贡献青年力量

  莱利念中学时学过一点中文,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对话。她说:“当时很多美国人认为,学习中文意味着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中文贯穿了马丁·玛丽·普里西拉·罗斯的整个成长过程。罗斯的妈妈是中国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罗斯每年都跟家人来中国旅行。“妈妈告诉我,沟通和合作可以跨越文化鸿沟、解决国际争端。她鼓励我一定要参加这次活动。”

  这是罗斯第一次自己来到中国。已经是一家初创企业首席财务官的她,十分关心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和未来潜力。“中国市场的特征是什么?”“外国青年能在中国找到工作吗?”“外国企业如何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中美青年如何在创新创业领域展开合作?”几乎每次活动的互动环节,罗斯都会举手提问。

  通过这些交流,罗斯坚定了未来要到中国读研、寻找发展机会的想法。

  在广发证券总部大厦,这些美国创业青年第一次系统了解中国资本市场。他们发现,中国稳步推进外汇领域高水平开放,不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希望有更多国际人才来到中国,共享创意和市场。

  走进一些科创孵化机构,让美国创业青年看到了中国的小项目如何走向大公司。作为广州市首家香港背景的科研机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自2016年起每年举办百万奖金创业大赛,并通过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为优胜团队提供创业孵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则为双创青年搭建起从商事登记到资质申办的“一站式”服务。“创业项目,特别是一些境外项目,能得到政府如此大力度的支持,这在美国很少见。”罗斯说。

  6月19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美国青年了解粤港澳大湾区为支持和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出台的扶持政策,包括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提供资源对接服务、组织港澳青年学习研修等。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摄

  中美创业青年都希望借助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项目,构建起一个更加公正、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中国青年王钟曼所在的“灵火科技”团队为应急救援队伍设计通用观测装备,通过发射穿透墙体的电磁波探测墙后物体运动情况,辅助救援队伍确定最佳行动时机,以减少人员伤亡。罗斯所在的“永恒蜡烛”团队将鲜花回收制成蜡烛,希望以此推动人们对绿色低碳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主办方中国青年报社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年是创新创业活动中最富活力的群体,无论是在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还是解决社会痛点的创新方法上,他们都非常活跃。创业的核心是用商业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希望中美创业青年能加强交流合作,为促进中美友好和解决世界性问题贡献力量。

  6月14日,北京,中国青年报社,参加“未来之桥”中美青年创客交流营·对话会的青年代表合影留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译/摄

责任编辑:杨逸凡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