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20日电5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承办的宏观形势论坛在线举行。论坛就“俄乌冲突与大裂化的世界”主题展开研讨,并发布题为“大裂化:俄乌冲突后全球经济新冷战评估与防范”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认为,自2018年起,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造成全球化倒退,世界经济格局裂化已经显现。尽管中美贸易关系在2022年有短暂缓和,但突如其来的俄乌冲突再次加剧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裂化,这种裂化在能源、粮食、供应链等方面都有体现。
报告分析指出,俄乌冲突发生后,全球经济新冷战已悄然临近,全球经济将产生三大发展趋势。一是俄罗斯将与西方快速脱钩,推动因素是双方间长时间的政治分歧与近期的制裁与反制裁。二是中美关系持续恶化,主要体现在贸易、意识形态等方面。三是各国间的经贸往来正从全球化向区域化发展,相同利益需求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加强,不同利益需求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减少。
在这三大趋势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经济新冷战一触即发。一旦全球经济新冷战爆发,从短期来看,参与方将分成两大经济阵营——企图维持全球强权的国家组成的“强权集团”,具有抗衡“强权集团”意志的国家组成的“抗强权集团”。如果经济新冷战长期持续下去,“强权集团”也可能产生分化,世界经济的裂化会向多方集团发展。
如何预防和应对经济新冷战爆发?报告认为应着重关注四大领域。一是国际能源领域。俄罗斯是能源大国,为各经济体尤其是欧盟提供了能源保障,欧盟对俄制裁导致自身能源短缺,引发的反噬效果已相当明显。二是国际货币领域。美国与欧盟委员会将俄罗斯部分银行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俄总统普京签署了能源交易的卢布结算令,加快了全球去美元化进程。三是国际贸易领域。2020年,美国与中国互为对方的最大贸易伙伴,两国又是全球第一与第二大经济体。如果中美贸易进一步脱钩,世界经济格局将陷入更为不利的境地;如果中美贸易关系完全脱钩,美国经济将至少降低3.5个百分点。四是国际投资领域。全球贸易的区域化发展,将削弱各国直接对外投资的力度,各国贸易对外开放程度将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报告呼吁中国尽快布局,以应对俄乌冲突引发的经济新冷战。报告就此给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尽力阻止或推迟经济新冷战的到来。鉴于美国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威胁,中国应在俄乌问题上继续表现中立,继续力促和平解决冲突。此外,中国在对美问题上应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一方面在涉台、涉疆等核心利益上绝不让步,另一方面,在诸如知识产权、国有企业、国家补贴、中概股审计等议题上,应展现灵活性,适度考虑美方的要求并与其共同协商,提出改进方案,展示中国真心希望中美继续合作和维持全球化的愿望。
第二,增强国内经济实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能否防止或推迟全球经济新冷战的到来,或者抵御新冷战爆发带来的影响,根本在于中国自身的经济实力。过去40余年中国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按市场汇率计算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是,当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中国人均GDP仅有发达国家人均GDP的1/4左右,且经济结构和科技水平仍较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国家。今后二三十年间,中国在经济实力上还需继续追赶,达到年均4%-6%的中高增长速度,否则难以防止或推迟全球新冷战的到来,也难以经受新冷战的冲击。
第三,对外积极作为,促建“反冷战阵线”和“抗强权集团”。应对全球经济新冷战,中国必须对外积极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反冷战阵线”和“抗强权集团”的基本盘。“一带一路”倡议实施10年来取得了可喜进展,但在全球经济新冷战的威胁下,有必要进行更实质性、更有选择性和策略性的推进。同时,对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作用也需深入挖掘。以上国家都是“抗强权集团”的潜在核心力量。
第四,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前人民币在贸易项下可以说已完全可兑换,但在资本项下只是部分可兑换——直接投资项下基本可兑换,金融投资项下有限可兑换。不过,要使其成为一种国际货币,包括金融投资项下的基本可兑换是关键性条件。否则,持有该货币而不能自由地换成其他国际货币,会给国际金融投资者和国际贸易商带来较大不便,甚至导致投资和贸易的亏损。因此,人民币资本项下不能基本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应排除万难加速排除这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