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海南博鳌4月2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若一 王林 任明超)全国碳市场形成近一年,首批纳管企业为2000余家电力企业,如何鼓励更多金融机构与其他公司参与进来?在2022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碳中和:政府在行动”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认为,我国已初步形成全国统一碳市场,接下来需要优化碳市场激励机制,从现货走向远期市场,将引导投资作为激励机制的中长期目标。
周小川指出,减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依赖于科技和大量的投入,应该通过找到新技术、投入新设备和工艺,达到在三五年后能够大幅度减排的效果。“整个过程不是一瞬间就完成的,既有认识过程,也有实践过程。”他认为,尽管中国去年已经开通了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但依旧需要一定过程来达到我们所希望的作用和功能。他提出,从区域性市场到全国市场,再到全球市场,统一起来资源配置会更好。
对于碳市场的发展,周小川认为,早期在认识不充分、没有形成共识之前,形成了激励程度较低的自愿碳市场,期望通过市场机制对减排给予激励并引导投资。而随着强制碳市场逐渐发展,激励机制逐步提高,再随着各方对碳中和共识提高,就有可能出现统一的、更大范围的市场。
然而,国际碳市场的建立仍面临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协调不容易,同时各国减碳的边际成本不一样,不同市场的碳价格不一样。“有一些国家搞了很久的减碳,还有一些国家还在用柴火烧饭和取暖,他们如果减碳,可以用相当少的边际成本达到效果。”
对于这种现状,周小川指出,应该寻找一个从现在算起,到2030、2050、再到2060的最优路径,并且应该注意到,对于每一个时间点都存在一个最优机制。
“这个最优机制不仅是当期的生产问题,同时给所有的企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一个信号,让他们知道如果在减碳、碳汇、涉及碳以及其他衍生品上贷款、投资,在未来的财务收益是什么样的。”
周小川表示,以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引导合理的投资,按照计划的路线图、时间表来实现目标——既不用过于着急去提前实现,也不能过于滞后。他认为,如果完不成计划,可能是因为激励机制不够,激励机制没有达到最优。“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发展还有一个过程,我们要推动这个市场尽快地向前发展,功能优化能够实现我们所设想和所需要的那种状态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