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疫情防控期间,许多国家举行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不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俄罗斯
故事里的历史——
“每天都记得我们的英雄”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屈 佩
“一次艰苦而漫长的战斗之后,许多枪支遭到严重损坏。指挥官派我的爷爷用推车把枪支运到附近的军团寻求帮助。那是已经霜降的10月。当他摸黑推车经过一座小桥时,桥身突然断裂,所有的枪支掉入水中。爷爷潜入水中,花了4个小时寻找……”
近日,俄罗斯“不朽军团”网站发布了一组题为《爷爷,我爱你》的感人故事,由参加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苏联老兵后人撰写。在亲人的讲述中,先辈们的英勇精神令人动容。
“不朽军团”游行是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日活动之一。通常,亲历战争的老兵们会在这天身着庄严军装,佩戴各式勋章,接受年轻一代的致敬、献花、合影。2011年,俄罗斯几名记者发现,参加卫国战争的老兵大多年事已高,能够参加纪念活动的越来越少。于是他们发起“不朽军团”游行,参与民众手持参加过卫国战争的亲人照片,代替他们行走在队伍中。随着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此后每年卫国战争胜利日,“不朽军团”游行都会在俄各地举行。如今,该活动范围已扩大至多个国家。
今年,受疫情防控影响,许多纪念活动无法正常举行,但大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向英雄致意。“不朽军团”游行转移至线上进行。主办方向民众征集老兵照片和故事,并在网络、地铁屏幕各处播放。目前,活动已收到近240万张老兵照片,累计播放了近20天。人们还可以在网站上分享参战亲人的事迹,截至目前,网站已收录76万余名英雄的故事。“尽管‘不朽军团’游行每年只有一次,但我们每天都记得我们的英雄!”网站上这样写道。传统的献花仪式通过“胜利之窗”活动来举行——在特定时间,老兵们和手捧已故老兵照片的亲属站在窗前,活动参与者把鲜花隔窗奉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血与泪,我们怎能忘记那些以生命为代价捍卫和平的人们?是他们让我们拥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在汉学家、俄罗斯外交学院副教授塔季亚娜·谢苗诺娃看来,举行此类纪念活动意义非凡:“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俄罗斯和中国一样,作出了巨大牺牲。西方一些政客试图淡化俄中两国在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更有必要铭记历史,捍卫事实。”
(本报莫斯科电)
泰国
铁路里的历史——
“他们的名字永垂不朽”
本报驻泰国记者 赵益普
静谧的桂河岸边,青葱的公墓草地上,悠扬的爵士乐在细雨霏霏中响起。现场近300名民众庄严肃立,一些穿着军装的老者颤巍巍地敬礼。人群中间,一块巨大墓碑上用英文刻着:“他们的名字永垂不朽。”
8月15日,泰国北碧府春开战争公墓举行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活动。泰国、英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官员和民众专程从各地赶来,向当年在此牺牲的盟军将士敬献花圈。春开战争公墓长眠着约1750名盟军将士。在4公里外桂河北岸的北碧府战争公墓,还埋葬着近7000名盟军将士。
这些牺牲者大多是战俘。1942年,日军为打通连接缅甸的陆路补给线,强迫6万多名英、荷、澳等国战俘和约20万名东南亚劳工修建泰缅铁路,造成1万多名盟军战俘和9万多名劳工在鞭打、饥饿、劳累和疾病中失去生命。全长约415公里的泰缅铁路,平均每修建1公里,就有200多人付出生命,这条铁路因此有了一个沉重的名字——“死亡铁路”。
每年8月15日,不少游客都会前往北碧府的两座战争公墓祭奠逝者。在春开战争公墓工作了30多年的威塔亚告诉记者,公墓内鲜有完整遗体,许多墓碑上也没有全名,仅仅刻了姓氏。“原本要6年才能建成的铁路,在日军的逼迫下,只用了15个月就竣工。这条铁路几乎是用战俘和劳工的生命换来的。”威塔亚说,公墓不远处的桂河大桥是“死亡铁路”的咽喉,修建这座大桥时,战俘和劳工牺牲最为严重。
以大桥修建历史为背景创作的经典电影《桂河大桥》于1957年上映,并于次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战后,泰国政府在大桥原址上重建了铁桥,并沿用至今,每天有3趟列车经过,成为当地著名景点。
为纪念历史、缅怀逝者,自1980年以来,每到11月下旬至12月,桂河大桥附近都会举行灯光音乐表演。泰国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表演规模届时将扩大。
在北碧府战争公墓,记者遇到前来瞻仰的比利时人尼格尔。“我曾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非洲驻扎过4个月。作为一名军人,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缅怀先烈。”57岁的尼格尔现定居于泰国芭堤雅,今年为了能如期参加纪念仪式,他和友人先后乘坐轮船、火车、大巴,多次辗转抵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75周年,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尼格尔说,“烈士值得永远被后人铭记。”
(本报北碧府电)
英国
声音里的历史——
“我们会再相见”
本报驻英国记者 强 薇
“忽然之间,你觉得可以重新开始生活了。”帕特里夏·让·菲茨杰拉德回忆起听到广播播报“欧洲战争即将结束”那一刻的心情。二战期间,她还是一名普通英国学生,哥哥于1944年在战争中牺牲。
“我下了车,一名妇女从酒吧跑出来,对我说‘来吧,喝点朗姆酒,战争结束了!’”来自牙买加的空军飞行员萨缪尔·金牢牢记得那一天,“每个人都欢呼雀跃……我很高兴我活了下来。女人都很高兴,她们终于可以见到久别的丈夫。”
“战争结束真是太好了。但想到我和家人在这期间经历的磨难,痛苦的感觉依旧挥之不去。”出生于柏林的斯蒂芬·戴尔16岁时因参加反纳粹活动被捕,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受到严重虐待。1939年他来到英国,开始为盟军工作,后又被捕入狱直到1945年4月。
…………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推出“战争之声”在线展览。这些珍贵的记忆以声音片段的形式展出,并在一些学校、交通枢纽、超市等公共场所播放。这条长度约4分钟的音频,收录了二战老兵、医疗队员、集中营幸存者等各类战争亲历者口述的回忆和心声。
该博物馆馆长戴安娜·利斯说:“希望公众像75年前的许许多多普通人一样,牢记、反思这段历史。”
跨越历史的声音,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我们会再相见,不知何地,不知何时,但我们终将会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再见……”5月8日“欧洲胜利日”当晚,高科技手段让英国歌手维拉·林恩在荧屏逼真“亮相”,她二战时演唱的歌曲《我们会再相见》又一次在电视节目中响起。疫情防控期间,英国大部分现场纪念活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具有纪念意义的电视节目。
由于居家隔离,与亲友会面减少,这首《我们会再相见》又多了一重含义。英国媒体在播放这首歌曲时,还放映了英国各地医护人员、消防员、警察、邮递员、地铁司机等抗疫一线工作者合唱的镜头,引发广泛共鸣。“正如这首歌唱的那样,只要心怀胜利信念,总有再次相见的一天。”一位英国友人说。
(本报伦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