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总体形势相对稳定,但继续向下滑行,维持着“弱增长”态势。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十三五”这五年,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有力推动国际国内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的深度融合,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与我国发展实际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的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现代服务业是稳增长、促就业的基石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趋势,成为温增长、促就业的基石。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第一大产业;2015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0.5%,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为8.3%,快于工业(规模以上)增加值2.2个百分点。2011年,服务业吸纳就业超过农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2014年,服务业就业比重已经达到40.6%,预计“十三五”期末将达到47%。
现代服务业是调结构、促升级的助推器
“十三五”期间,我国面临的土地、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紧,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现代服务业以知识和人力资本投入为主,能够实现对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和重组,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损害,摆脱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增长模式,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进而推动实现由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方式向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已经开始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迈进的步伐,发展现代服务业也就成为促升级的助推器。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中,制造环节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营销、研发、信息服务等专业化生产服务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成为提高效益的主导因素。伴随着产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现代服务业从产前、产中、产后全面介入传统制造业,完成对产业组织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造,加速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
现代服务业是优化贸易结构的新动力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服务贸易的进步,可以促进我国外贸结构优化,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2015年,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实现双增长,实现服务进出口总额7130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其中出口2881.9亿美元,同比增长9.2%;进口4248.1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同时,高附加值服务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出口结构继续优化。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270亿美元,同比增长25%。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出口291亿美元,同比增长13.6%。广告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增幅分别达37.1%、43.9%、64.9%。
现代服务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了推进大众产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所在。2015年上半年,全国服务业新登记注册企业数160.7万户,占企业新登记注册总数的80.3%。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数据处理、数据存储、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养老、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数字穿戴、数字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新模式不断出现,大大拓展了消费新渠道。创意设计、节能服务、远程诊断、远程技术支持、系统流程服务、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在线产业带等新业态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相均泳,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