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以色列:现世向左,天国往右

发稿时间:2016-02-26 11:36:48 来源: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我要评论

  郝方甲

  一个住在特拉维夫的犹太老头生命垂危,他拼着最后一口气对儿子们说:快,快,快送我去耶路撒冷,难道要我死在外面吗?!

  儿子们带他去了耶路撒冷,不料病势好转了。几天后他朝儿子发脾气:把我留在这里干嘛!怎么还不带我回特拉维夫!

  是你要来耶路撒冷的啊,儿子抱怨。

  老头一瞪眼:我这不是没死成嘛。

  活在特拉维夫,死在耶路撒冷,是一个犹太人的幸福。

  

  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最大的两个城市。

  特拉维夫在海边,充满地中海式的热情气质,每个角落都飘荡着国际化城市的多元亲和;耶路撒冷在山上,躲在旧城的昏暗街巷中,用高浓度的宗教狂热给自己罩了一层疏离的面纱。

  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信救世主将在耶路撒冷降临,届时人们接受末日审判,进入来世的天国。死后葬在耶路撒冷,是为了在最近的地方等待救世主,获得救赎。

  同时,相信耶路撒冷是天国的终极入口,大大激发了信仰者们的占有欲和军事狂热。于是在一轮又一轮的武力征服中,又多了很多不得不葬在这里的异乡孤魂野鬼。

  它更是一座陷在犯罪和赎罪死循环中的城市。人们为了独占或抢先在这里获得精神救赎,不惜用尽最残酷自私的现实手段,并坚信现世的罪都可以来世一笔勾销。

  所以,在耶路撒冷,死人比活人多。

  作家福楼拜曾怀着某种复杂的厌恶感将耶路撒冷形容为一个巨大的“藏骸所”。世俗生活与精神信仰比重的极度失衡,使耶路撒冷弥漫着一种疯狂的荒唐感:死在这儿有多光辉神圣,活在这儿就有多枯燥压抑。

  但这条用鲜血和阴谋铺就的、通向神圣的路,就是真正的耶路撒冷。犹太民族在这里孕育成长、光大信仰,从这里开枝散叶、流散漂泊,这是民族和宗教之根,更是千百年后犹太人回归这片土地的唯一正当性。

  回到应许之地的犹太人,却是在特拉维夫宣布建国的。

  人们临时征用了一间小小的美术馆,把地板擦洗干净,用帆布蒙住裸体油画,挂起犹太复国之父西奥多·赫茨尔的画像,以色列就在人们清唱国歌的旋律中诞生。

  开国总理本-古里安挤在人群中,宣读了不到一千字的《独立宣言》,宣言的核心是这一句:以色列国将向犹太移民和流亡异乡回来的人开放。

  这可不是一句“欢迎五湖四海宾朋”的客套话,它在两三年里,带来了几十万一贫如洗、伤痕累累的犹太移民。他们来自欧洲、中东、北非甚至东亚,分散的、小规模的逃亡者迅速汇成了一股移民浪潮。

  人来了,吃什么?住哪里?做什么?

  对这个还未建立就投入了与阿拉伯世界无休止战争的小国家来说,没有什么是现成的。盖房子的速度跟不上,就修铁皮屋;铁皮屋供应也跟不上了,就把帆布钉在木框上,搭简易的帆布屋;帆布屋也不够用了,就住帐篷……

  在一片难以想象的荒芜和困顿中,以色列用尽各种方法,连滚带爬,拼命活下来了。

  以色列前总理、政坛铁娘子梅厄夫人在自传中骄傲地写道:没人可以要我们放慢发展的速度,没人可以对我们说,发达国家的进步是经历了几代人和几个世纪的努力才取得的。只因为现在有喷气飞机的人们在几代人之前是走路的,难道就意味着我在这个喷气飞机时代只能走路?

原标题:以色列:现世向左,天国往右
责任编辑:hn_新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