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调查:小区没有围墙 你愿意吗?

发稿时间:2016-02-23 14:05:16 来源: 国际在线 中国青年网 我要评论

  中国江苏网2月23日讯 “也许我又能和小时候一样,听到楼下‘磨剪刀,锵菜刀’的吆喝”、“我家三轮车以后就停宝界山庄了”、“这样估计每栋大楼都要安装探头了,做探头的将迎来大量订单”,还有网友戏谑说“要赶紧买房了,封闭式小区以后越来越少”。

  昨天,一条“原则上将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的消息,在锡城上下引发热议。

  新政

  原则上不再建封闭住宅小区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描绘出了“十三五”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城市发展规划的新“蓝图”。

  其中的第十六条中指出要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 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 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这一新政引发不少业主的关注。出门就是道路小孩会不会不安全?小区安全性如何保障?停车问题如何解决?物业如何管理?诸如此类问题层出不穷。

  街访

  1、安全是否会少了道屏障

  疑虑:“小偷一定乐开了花”

  市民张亚清住在双河社区,她表示,双河新村在2014年刚刚进行了老新村改造。原本小区的大门可以随意进出,现在有了道闸和保安,她觉得小区安 全多了。在她看来,现在外来人员进小区,物业总要过问一下,将来成了公共道路,谁还会过问这些车辆是哪里来的?开个面包车进来,不要说偷掉个电瓶,就是把 电动车扛走都轻而易举。不少锡城网友也表示有围墙会更安全,不然“小偷肯定乐开花”。

  支持:门禁不是安全的唯一方法

  有网友表示,“我的大老爷啊,有电子门禁卡就安全了,小偷一定要走大门啊。再说现在有围栏、有门禁,照样有推销东西的人混进来!”家住市中心老小区的周先生也认为,有些高端小区照样发生命案,并非有门禁就一定安全。以前的老新村都是敞开式的,没见得风险很大。

  2、小区公摊能否用于共享

  疑虑:业主花了钱,凭什么共享

  网友“zhengzaishangwa”表示,《物权法》规定,小区内的道路、绿地、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小区内的道路业主 们都是花了钱的,凭什么拿出来“共享”。据了解,锡城有家楼盘小区道路变成公共道路,业主通过打官司拿到了数百万赔偿,可见这些确实有法律依据。

  支持:土地本身也是全民所有

  家住老新村的刘先生有另一番看法。他所住的小区是安居房,绿化比较少,50米开外则有一处高档楼盘,里面喷泉、绿化非常漂亮。“小区连行人进入 都有门卡,外人根本进不了”,在刘先生看来,高档小区里有些健身器材也是体育部门免费提供的,为啥同一个城市的人就不能享受呢。封闭小区的土地本身也是全 民所有,为啥不能共享绿地,共享道路。

  3、是否会降低居住舒适度

  支持:政府管着,小区不再像“停车场”

  对于小区内部道路“打开”变成公共道路,太湖国际社区居民李先生对此有着真切的感受。李先生所住小区内有一条维港路,是连接金石路和万顺路的小 路,这条路就经历着从小区路到市政路的改变。李先生起初也是反对,认为车来车往的噪音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但是一段时间过去后,李先生倒是持支持态度。“毕 竟是小支路,车流量并不大。”李先生说,担心的噪音问题并没有出现,但是解决了路边乱停车的问题。以前不少业主都将车停在路边,道路变窄反而影响了出行。

  疑虑:仿佛重回“老新村模式”

  不过针对维港路变成市政路,小区里的张先生却持反对意见。“这条路一变成市政路,晚上摊煎饼、卖夜宵的小贩就来了。”张先生说,政府监管部门不 可能天天“驻扎”管理,而物业又面临着不是小区道路,无权监管的问题。“本来从老新村搬过来就是考虑到环境好,而如今就因为这条道路仿佛有回到‘老新村’ 的感觉了。”张先生叹气道。

  

  物业公司:

  多装摄像头,增加保安量

  腾基物业市场部的施润俊表示,从物业管理的角度看,小区道路作为公共道路时,是否晚上会有人侵占小区道路,把这里变成公共停车场,还是个未知 数。他表示,物业的管理难度肯定会加大。对于物业来说,既要增加摄像头这类硬件的投入,同时还可能要增加保安数量这类软件的投入。

  另一位物业管理人员则表示,原本小区道路是由小区保洁来打扫的,费用由业主支付,如果变成公共道路,这笔钱该谁来出,还有待明确。小区开放后,不一定不安全,但肯定风险会加大,如何来防范,将来同样值得关注。在他看来,这个意见刚刚面世,现在的解读可能还不全面。

  律师:

  小区不封闭涉及权益问题

  法舟律师事务所的辛小标律师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在他看来,这个《意见》目前实施的难度还很大。正如一些网友所指出的,《意见》与《物权法》有 冲突,目前没有经过人大立法,还不算是法律,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提倡。他认为这种倡导从缓解交通、营造和谐邻里的理念方面值得肯定,尤其在将来新建小区时, 完全可以作为一种设计规范,作为准入门槛。但对既有小区,如何保证原有业主权益同样考量政策智慧。

  范凯洲律师认为,这一规定的理念可能从政府部门首先“开墙”更有意义,通过这一措施打造亲民形象,让更多的百姓能够进入政府机关,打破官民壁垒。

  建设部门:

  其实是重回街坊里弄模式

  “不再建封闭式小区,其实就是回到原来街坊、里弄的住宅模式。”住建系统的相关人士解读说,关于“不再建封闭式小区”的相关意见其实就是住宅小 区建设模式的一种调整。中国住宅传统模式是街坊里弄的形式,起初国内并没有小区概念,80年代开始大规模新建住宅了,从苏联学习了从组团到小区到居住区的 住宅建设模式。500到800户之间为一个组团,几个组团就组成一个小区,多个小区就变成居住区,组团之间的道路一般小区为了物业管理的便利,进行了封闭 式管理。

  该人士提出,城市的道路主要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级路网体系,支路就是以前的街坊里弄概念,在以前的规划中也都考虑到了道路网的 密度设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地块土地出让规模大,就会出现支路没有发挥城市道路功能的问题。规划的主干道、次干道、支路都在出让地块里面,按照物权 法的理念,这些道路都是开发公司的,建好了之后因为封闭管理需求,将其圈成了“小区路”,使其无法发挥城市道路功能。

  解读

  现在物业管大门 未来是管大楼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的解读是,封闭小区是农耕文明的理念,一个个楼盘都是一个个小的独立王国,彼此不共联,公共服务设施不共享。但是现在的城市应该是开放的,以公共活动、公共空间作为特征。

  对于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意见》也提出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杨保军介绍,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方式,第一步让行人穿过去,接下来是自行车,管理也要跟上,“现在物业管大门,未来是管大楼。每栋楼安全了,街道自然就可以开放了”。

  案例

  成都去年试验“小街区规制”

  那么,中央为何不让城市再建封闭住宅小区呢?《意见》给出了解释: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也就是说,中央的最大目的在于“治堵”和“防堵”。

  今年1月,较早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四川就提出: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作为其首府的成都,则早在去年9月就提出了“大成都建小街区”的概念。从2015年12月起,包括中心5城区和高新区、天府新区等在内的九大片区,将按照“窄道路、密路网”的标准打造成一种开放式的街区模式。

  根据当地规定,街区单元尺度不宜大于200米×200米,街区单元规模约50亩左右;道路网密度宜不低于10km/km2,道路宽度宜不大于25米;公共交通方面,实现公交站点半径300米基本满覆盖。这种街区模式被成都称为“小街区规制”。

原标题:调查:小区没有围墙 你愿意吗?
责任编辑:hn_新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