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 题:中国经济迎“开春”之三——欧美观察家呼吁抓住中国经济的“暖风”
新华社记者
开年以来,国际舆论中不乏对中国经济的怀疑和唱衰声。但也有欧美观察人士近日接连刊文指出,不应夸大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中国经济转型也带来新机遇,要抓住中国经济带来的“暖风”。
记者梳理今年以来的法国舆论发现,法国各界注意到中国经济目前面临困难,但普遍认为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其理由主要有三:
第一,中国实体经济基础较为稳固,市场担忧情绪过度。法国销量第一的《费加罗报》近期在多篇分析报道中说:“中国经济确实在刹车,但并不是急刹车……大多数经济学家更倾向于认为中国经济是稳健的。”
代表了法国社会对中国经济主流认知的《回声报》曾发表社论称,西方应习惯中国经济出现的调整,不应夸张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
第二,中国政府有足够的工具管控“系统性风险”。比如,对于各方广泛关注的中国楼市,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将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费加罗报》认为,相关改革推进后,随着数百万农村家庭涌入中小城市产生居住需求,中国楼市的风险将会降低。
法国信用保险巨头科法斯集团经济学家沙尔利·卡蕾说:“我们认为,中国政府能够及时行动,并能够在必要情况下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科法斯至今给中国的信用评级仍是较高的A4级,这一评级意味着中国经济“风险可控”。
第三,中国经济转型稳步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费加罗报》报道称,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长约50%,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工业……“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再平衡正在很好地推进”。
卡蕾认为,对于中国经济应当全面认识,挑战与机遇并存才是中国经济的真相。
法国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的种种理由中,最为关键的是,中国经济“减速换挡”非但没有让法国人感受到“寒潮”,反而体会到经济“暖风”。
法国一家知名投资基金会的董事长哈维尔·马林说,尽管中国经济放缓,但他领导的基金对于投资中国越来越重视,他由衷地感受到中国市场的机遇在增加。
中国日益兴起的环保、文化、旅游等产业,更已成为法国舆论关注的“香饽饽”。“法国企业瞄准中国垃圾桶中的商机”、“法国中小企业抢滩中国绿色市场”等报道频频出现在法国媒体上。《回声报》今年初甚至用整版报道中国电影市场。据法国电影协会统计,中国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法国电影的第一大国际市场。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近日也报道说,虽然目前增长放缓,但中国经济仍体量巨大,并提供着相当大的机遇。消费正在形成支撑,特别是电子服务和电子商品类的消费。2015年,服务业成功吸纳了制造业的失业人员。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日前在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举行的中国经济研讨会上说,尽管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经济并未处于“硬着陆”的边缘,中国经济转型仍在进行。他说,不要低估中国实体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其实际表现比西方观察人士描述得要“好得多得多”。
高盛公司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芬日前接受了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的采访,当被问及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时,他说,尽管20世纪属于美国,可也有其经济失败的年份,2016年全世界的商业企划案将被重写。大多数企业老总将发现,中国的减速只会小小地影响一下他们,最勇敢的人将视之为机遇。
“世界正在恢复正常,”前德国央行行长、现任瑞士联合银行集团董事会主席阿克塞尔·韦伯接受德国《经济周刊》网站采访时说。他对中国的事情非常乐观。“目前中国在进行艰难的调整,但调整的方向是对的。”
韦伯说,中国已经在由重工业向服务业经济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巨大步伐——最终中国和世界都将从中受益。为了强调他的信心,他补充说:“今后5年,我们将把在中国的工作岗位增加一倍。”
不是“落花流水春去也”,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欧美相当一部分人士对于中国经济现状的认知。有观察家预测,随着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将进一步拨云见日,这种认知也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综合本社驻巴黎记者韩冰,驻华盛顿记者高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