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通讯:德国“农二代”在传承中致富

发稿时间:2016-01-28 15:38:29 来源: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我要评论

  新华社德国拉芬斯堡1月27日电 通讯:德国“农二代”在传承中致富

  新华社记者沈忠浩 饶博

  德国能在战后崛起为欧洲最大经济体,恐怕离不开实干和传承精神。这在德国工商业最显而易见。众多家族企业构筑起“德国制造”的品质和形象,成为全球探究中小企业成长路径的样本。

  相对而言,德国农业规模较小,从业人口约100万,年产值500亿欧元左右,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但这并不影响一批“农二代”从父辈手中接过人类“最接地气”的职业,把父辈的经验与高新科技结合起来,在广袤的土地上挥洒热情与汗水,书写新的财富故事。

  立志源于兴趣

  现年30岁的斯特凡是一个“农二代”,种植了约50公顷苹果。记者在德国西南部城市拉芬斯堡郊外见到他时,他正在果园里忙碌着。

  身高超过1米8的斯特凡穿着一件黑色夹克,虽然外套上沾染了大片土渍,但依然显得精神干练。

  说起如何与种苹果结缘,斯特凡告诉记者,“我的父亲就是种苹果的。为了获得零花钱,我小时候常跟着父亲在果园劳动。”不过,他立志当农民是在高中毕业时。

  斯特凡说:“我在以农科见长的霍恩海姆大学学习三年,大学毕业后就租了地,把种苹果当成了职业,还成立了公司。”

  斯特凡有3个兄妹,哥哥是警察,两个妹妹分别从事记者和图形设计师工作。问及他是否被父母定向培养成农民时,斯特凡连连摇头说:“不,这完全是我的自由选择。不可否认与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系,但归根到底还是出于兴趣。”

  “种苹果的生活让我很快乐,每天都能接触自然,况且收入也足够负担家庭开支,”斯特凡说。

  致富因为勤劳

  谈及种苹果的收入,身为三个孩子父亲的斯特凡显得颇为自信。相对可观的收入是斯特凡坚持当农民的重要原因,尽管他需要为此付出多于常人的劳动。

  斯特凡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50公顷土地年产苹果约1700吨至1800吨,按今年价格,销售收入70万欧元左右。不过,因为要雇临时工,比如夏天一般雇15人,收获季节增加到30人,每年劳动力成本约25万欧元。还有防治病虫害成本8万至10万欧元,以及租金、偿还债务、农业机械等其他成本。

  “一年的净利润率在25%到30%,也就是20万欧元左右,”斯特凡说,“我目前的收入高于我的哥哥妹妹,但我妹妹每周只需要工作40个小时,一年度假三次,而我平均每周需要工作60个小时。”

  斯特凡向记者描述的劳动生活颇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意味——夏天6点钟开始劳动,除午休外,一直在果园忙到天黑,通常只有星期天“家庭日”可以休息一整天。

  斯特凡说,种苹果的工作节奏比较灵活,与天气和季节关系较大,若出现病虫害等紧急情况,则需要连夜作战。“如果不勤劳,我不可能挣到那么多钱,”他说。

  经验结合创新

  记者在斯特凡的果园看到,一排排苹果树排列十分规整。“苹果树排与排的间距固定为3米,每排相邻两棵树的间距固定为1米,”斯特凡介绍说。

  斯特凡说,这样的间距设置是15年实践得出的经验。“我和父亲尝试过各种不同的间距,之后发现这个间距最理想。”

  “虽然我在学校学过农业,但很多种植方法和技巧主要来源于长期的实践,尤其是家庭经验的传授,”斯特凡说。

  不过,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二代”,斯特凡并不满足于父辈的经验,而是在实践中推陈出新。他告诉记者,为应对冰雹、干旱、病虫害等自然风险,他采取了相应的科学措施。“今年还投资了一些新设备,种植了新品种,明年的利润率有望提高到50%。”

  斯特凡还说,一棵苹果树的寿命通常为15年,50公顷土地一般每年需要替换1万到1.5万棵树。出于经济效益等原因,一些苹果树会被提前淘汰。“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需要果断抉择,这有赖于长期实践,包括对种植方法和市场规律的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斯特凡不仅是一个职业农民、一个创业者,也是一个传承者。他的择业观、劳动致富观令人印象深刻,也是德国实干和传承精神的集中体现。

原标题:通讯:德国“农二代”在传承中致富
责任编辑:hn_新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